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教育来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生成式AI助力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会走向何方?
移动互联技术,带给教育变革的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复杂教学情境的真实化,还带来了教学场景的异地化。而教学场景的变革,对于传统班级组织、面授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也催生了新的教学方式。本研究基于一线教学实践,基于时空观划分了4种教学场景(见图1)。
①同时同地:基于教室场景,教师面授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现场互动。
②异时同地:即传统的翻转课堂模式,即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取代教师对于基础信息内容的讲解,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师生交互时间,引导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学习。
③同时异地:直播互动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空间分离,但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聚集性。
④异时异地:在线网络课程,教和学既独立于空间,又独立于时间,完全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地理主观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容易暴露描述、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书面表达缺乏逻辑性、准确性以及用词不规范等问题。
高三地理的课堂,重视学生答案的生成与表达,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学生在考试中答题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在以往高三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答案文字的点评往往是“一对一”的,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剖析答案的问题或漏洞,而采取线上手段拍照上墙的功能,让学生实战演练,多人任务展示,将书写答案传送到软件客户端,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体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持终端互相查看答案,教师及时点评,学生明晰了规范的答题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步骤如下:一是学生阅读试题,二是学生阐述答案并共享,三是教师点评,生生互动(见图2)。
“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促进和达成,北美学校广泛采用的“BOPPPS”的模式,即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等模式。我们通过借鉴模块化教学“BOPPPS”模式(见图3),实现了异时但同地的翻转学习。
图3 基于BOPPPS模型的跨学科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线上直播互动教学中,学生在线学习,教师以屏幕讲授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突破了时空限制,却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的真实感,让探究、分组合作等生生互动大大受限。
我们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例如,我们通过丁仲礼院士“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的案例引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利用线上答题器阐述哥本哈根会议减排方案立场,引发学生深度参与;通过线上分组讨论,模拟联合国气候会议谈判,创设学生参与情境;通过“小黑板”进行答案搜集并生成词云,促进课堂的生成性等(见图4)。
《地理野外实习》是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增加的课程,受限于现实空间限制,学生不可能都亲身参与野外实习。我们通过野外实习直播授课的方式,老师带着直播设备现场上课,学生跟着教师的镜头穿行于国道和乡间小路之间,教师边走边讲解边感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
完全云端教学的一个整体实施策略,是对主干知识内容采取录播课程(即微课),对于试题讲解采取直播课程,采取灵活答疑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时间、空间更加灵活,利用线上评阅形成的大数据,及时形成评价(见图5)。
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与智慧校园等实施框架,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对在线教学方式作出了重新定义。这些平台主要以Moodle、UMU、智学网等为代表,从一体化学习空间的角度,整合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构筑了完整的课程解决方案实施范式(见图6)。
“循证教学”是将个体教与学经验与外部研究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指导实践的过程。基于证据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证据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其分析和记录也需要海量工作。过去,囿于工具及数据方面的限制,循证教育在基础数据支撑层面存在着极大困难,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人们可通过AI迅速分析利用数据、信息、知识,并转化为学习证据,使之为学习提供支撑成为可能。
随着AI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习资源也会跟随学生发生进化。传统的静态存储的学习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生成式AI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实时生成符合他们需求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能够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更新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支持和动力。这也是笔者及其团队不断探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