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吏:“礼”与“敬”在初中家校沟通中的实践
作者:史吏(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1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五千年文明长河中,“礼”与“敬”的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肩负着教育重任的教师而言,“礼”与“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在当前教育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之下,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将深入剖析“礼”与“敬”在初中阶段家校沟通中的实际运用,尝试如何通过“礼”与“敬”来构建更为和谐的家校关系,并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实践参考,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家校双方的有效沟通与紧密协作。 2 “礼”与“敬”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常常作为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的总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中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了“礼”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礼”逐渐演变为一套复杂而全面的社会规范,涵盖了礼仪、礼节、礼貌等多个层面。“礼”的本质是“诚”,包含了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等丰富的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礼”体现为礼貌、礼节、礼仪等多种形式,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上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以和谐友好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初中家校沟通的实践中,如何恰当地运用“礼”便显得尤为关键。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在沟通过程中展现出互相尊重和礼貌的态度,便能增进双方的互信和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 “敬”作为“礼”的内在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于内心深层的虔诚和尊重。在儒家思想中,“敬”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规范,它要求我们对天地、祖先等要有敬畏之心,对他人要有尊重之情。正如《礼记·中庸》所言:“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一个道理:尊重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初中家校沟通中,教师若能以敬相待,倾听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将有助于营造更为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礼”与“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礼”是“敬”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人们得以向外界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而“敬”则是“礼”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人们自发地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唯有当人们内心深处充满敬意之时,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言行有度、优雅得体。在家校沟通的实际工作中,这种内外兼修、相互结合的做法对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以真诚的“礼”和诚挚的“敬”去对待彼此,为了学生的成长齐心协力。 3 “礼”与“敬”在初中家校沟通中的具体实践 在初中阶段,家校沟通尤为重要,因为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个性特征、构建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礼”与“敬”,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也能有力地推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下为具体的实践探究: (一)以“礼”相待,珍视每位家长 作为教师,我们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应当始终秉承着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的理念。在与每位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应以充分的敬意和庄重的态度来对待,并珍视家长对我们的信任。以礼相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和言辞举止,以此塑造出一种得体且适宜的职业形象,使家长能够因为他们的子女得到一位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悉心指导而倍感放心和信赖。 (2)尊重家长的宝贵时间: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大多是各行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工作日程紧张且肩负责任。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尽力避免打扰到他们的工作。如果有要事需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我们尽量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定合适的沟通时段,以确保不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困扰。 通过以上这些细致入微的沟通策略,不仅体现了“礼”的精神,还能构建起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更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以“敬”倾听,体察家长心声 在与家长的交流互动中,我们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应始终保持专注,不被分心,例如关闭或搁置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我们要多听少说,让家长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点头、微笑等非语言信号以及简短的口头回应(如“了解了”“我明白了”等),激励家长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通过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家长的需求和担忧。 同时,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与家长交流之前,我们不要带着偏见或预设立场。我们要认真倾听家长的诉说,尽力去理解家长的观点和感受。若有不理解之处,应及时询问家长,以确保准确理解家长的意图。若家长倾诉自己的教育困惑,我们要展现出同理心,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们孩子的关心,理解他们的感受,不必急于为家长提供解决方案。有时,家长可能仅仅需要一个倾听者,而非立即的解决方案。然而,若家长有诉求和意见,我们应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对于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应尽力满足或给出合理的解释。若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应将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或教师,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三)以“礼”引导,助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部分家长或许会陷入到教育理念及实施策略方面的误区之中。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渠道,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表现反馈给家长。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要保持礼貌和耐心,即使在面对不同意见时,也要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行沟通。在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首先强调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积极引导家长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及其实际需求。对于那些面临亲子关系紧张的家长,我们同样可以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助于他们改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 结 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将“礼”与“敬”融入日常的家校沟通中,不仅能够提升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教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展现出的尊重、耐心和理解,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关键。同时,通过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总之,家校沟通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石,其影响力深远,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若能深刻理解并实践“礼”与“敬”的价值观,将会极大地促进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构建出更加和谐的家校关系。
(本文刊于《博文约礼——2024年中小学礼乐文明教育课程文集》)
专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