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会说话!成绩分析,让学生“看见”进步和发展的希望
(余彩芳老师) 面对日新月异、充满自由创新氛围的学校新生态,怎样评估课程实施的效果?如果能有一份会说话的诊断报告单,在数据和师生之间搭建起一个对话的桥梁,从“去经验”的角度直观的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行为,是不是就能帮助学业评价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呢?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首先强调一点,相比于结果评价,增值评价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与其他教育评价强调不同学生、教师共时性的横向比较不同,增值评价着眼于师生自身历时性的纵向评价,即将自己的发展进步幅度作为评价指标。在学业诊断单里,我们会通过不同角度来分析学生学习的“增值”情况。比如,百分等级变化,通过学生两次考试的百分等级变化可以衡量学习的增值情况;我们还引入了增值评价的另一个维度,即“等级模型”,用于衡量学生在学习相似的群体中的进步情况。引入增值评价等级模型后,在诊断评价中可以帮助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增量”,更关注学习上的“增质”。 成绩单只提供成绩分析的结果吗?当然不是,我们要把这些结果赋予故事讲给学生听。即通过成绩分析的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看见”学习中的问题,“看见”进步和发展的希望,进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努力方向,争取应有的发展与成就,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评价的未来需要“可视化”,如果不能选择有效的方式引导师生合理关注评价结果,评价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负担。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能够高效提取各成绩之间的关联,让师生及时“看到”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以,在最终呈现给师生的评价报告中我们还充分引入了数据可视化理念,以常用数据分析工具Excel为平台,通过对评价报告多维度、多角度的可视化分析,更直观展现数据结果,增强数据可读性,便于观察数据关联,如图所示。 (基于Excel展示的某同学四次诊断可视化报告单) 在这份可视化诊断报告单中,评价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数据和图像。 提供学生多次诊断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把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提示,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通过颜色等的变化,把传统结果评价中大家较为关注的一致性问题进行标识,典型问题一目了然,力求“让数字说话”。例如,个人得分低于年级平均水平时,系统会自动显示为粉色;单科百分等级低于六科百分等级时,数据则以绿色显示。图中展示的诊断报告单,通过数据部分可快速辨认出该同学的语文是长期处于弱势的学科,在四次诊断中都低于六科百分等级(四次诊断中语文的百分等级均为绿色);英语则是优势学科,四次诊断英语的百分等级均没有被系统以绿色提醒。 除了比较单科与总分的关联,系统还设置了个人得分与年级平均水准的对比。图中反馈的诊断结果表示,该同学各科学习水平基本高于年级平均水平,偶有某学科低于年级平均水平的时候。 增值等级变化则通过温馨的文字留言来体现,一方面可以弱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类;另一方面,使用评语来描述学生的进步,可以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使评价与人产生紧密联系,也让评价更有温度。 只有连续性的数据才能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该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所以报告单中把学生的结果评价转为形成性评估,通过折线图的形式,反馈出历次结果评价的关联,引导师生关注学习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与柱状图组合,与各科平均水平进行关联,让学习过程可见。 通过图像可清晰看到该同学英语灰色柱状图最低,是较稳定的优势学科;语文和地理灰色柱状图相对较高,是弱势学科。四次诊断的学习变化可通过折线图观察到。英语在四次诊断中发挥平稳,是较稳定的优势学科。大部分学科的学习情况较诊断1略有退步,需要反思是否学习时间的分配出现了问题?还是随着各科学习难度的加深,学习变得吃力?……通过折线图,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见,不再以结果论英雄,努力做到“因材施评”。问题出现了,学生的一系列行为就跟着问题产生了,当他寻找不到解决方案时,就会自动向老师求助,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找学生的现象,把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交给学生,有助于及时反思,调整学习策略,激发内动力。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一份小小的成绩单也在从教走向学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头换面,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基本可以实现:通过提供多次结果评价的关键信息,把连续性的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师生把关注点从学习结果迁移到学习过程;以增值评价为主线,立足结果评价,突破结果评价的临界点,在结果评价基础上充分挖掘增值评价信息,激发学习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起点上获得进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把各种评价方式从分散到融合,从多维度进行数据相关性、学习情况等分析,既引导师生对评价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关注,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还能挖掘隐含却极具价值的信息,发现更多学习背后的故事,让诊断报告单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助力。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