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清明上河图》 看东京梦华的百姓日常
作品名称:《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张择端 时代:北宋 尺寸: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画面内容描述:该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市井的繁荣景象。长卷从右侧开始,描绘郊野风光;中部画有巨大的跨河虹桥,桥上行人众多,摊贩密布,桥下一艘大船正在放倒桅杆过桥;进而是城门及城门内外的市井活动,描绘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场面。
作者简介:张择端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北宋时期的画家。东武,即今山东省诸城人。字正道。早年游学于汴京,是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来学习绘画,宋徽宗时他成为宫廷画家。专攻界画,尤擅绘舟车、市桥、郭径,以细腻的笔法自成一家。现存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 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什么内容? 《清明上河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城郊乡野风光、汴河两岸繁华和汴梁市区街道。但从古老的汴梁城地图上看《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空间,就只有整个汴梁城的一小段,连内城都没进。这一段仅仅是汴梁城的“城乡结合部”,让我们从画卷的图像中读到了北宋的繁荣。 平面图局部 “清明”二字也引发了诸多的猜测和争议。有学者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节。画中有一队人马自郊外入城,主人乘坐的轿子插满枝叶杂花,这是北宋开封一带扫墓时乘轿的特有习俗。画中还有一家纸马店,一侧的招牌上写着“王家纸马”四字,另一侧摆放着一叠做好的纸人、纸马、纸扎楼阁、冥币,人物造型与时空景物的描绘符合“清明”时节的民俗特征。 插柳轿子 王家纸马 也有学者认为:“清明”是地名,即汴梁城内的清明坊。画中所绘是从清明坊到虹桥汴河两岸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场景。还有历史文化学者认为:“清明”为清明盛世。如《后汉书》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句中所说的“清明”,乃是画家称颂当时北宋社会的太平盛世。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各种观点虽然争而未决,但无可厚非的是,《清明上河图》为后世研究北宋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图像史料。 2.北宋汴京百姓日常的“梦华”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于寻常百姓最重要的是生活,而社会文明程度就要看社会生活的细节。“以小见大”,以精细方可见深广,作品为后世揭秘宋人的“小资生活”。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社会风俗长卷的展开,让我们一起感受“东京梦华的百姓生活”。 城门外平桥头北边烧饼摊 烤馕上有红枣、核桃、葡萄干 北宋汴京常住人口约有10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餐饮业发达。从画卷中我们可见在街上除了各种档次的酒店之外,汴京街头还随处可见卖各种美食的店铺、地摊及行走的食摊。城门外平桥头北边的烧饼摊,它中间凹陷周边翘起的样子,很像今天我们熟知的新疆烤馕。 虹桥桥头东侧脚店对面的饮子摊 久住王员外家门口的香饮子摊 宋人爱饮茶,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如同今日的“奶茶店”。两个刚放下担子,光着胳膊的挑夫在“饮子”摊前,似乎正要购买,这表明它们的价格应该是比较实惠的,属于一种大众饮品。“饮子”就是含有草药成分的饮料,类似现在的各种凉茶,清热降火的同时也解渴。饮子中的原料也可加入紫苏、甘草等甘香之品,所以又叫“香饮子”。 十千脚店的立体灯箱 十千脚店的彩楼欢门 场景二:欢楼美禄的“梦华” 虹桥是全画最醒目的中心。过了虹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规模壮观的两层建筑——十千脚店。脚店指“正店”之外临时歇脚的酒店。门前立着的大灯箱上写着“十千”、“脚店”。灯箱里还能点上蜡烛,以便在夜间招揽顾客,这大概是中国最古老的灯箱广告了。 “十千”取自曹植的《名都赋》:“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用古人写的词句,来给自己的酒打广告,看来店家也是个风雅之人。酒楼后院堆积如山的酒瓮,说明城中酒水的消耗量之大。 “孙羊店”这个店名在今天也许应该叫“孙家全羊大酒店”,显然它是主营羊肉特色的酒店。孙羊店的彩楼欢门高耸、华丽。门首还挂着象征提供陪酒服务的栀子灯,此店相当现于在的夜总会。并且招牌几乎都做成了灯箱——夜里放上蜡烛,如同现代的“霓虹灯”。如果一千年前就有卫星地图,我们会看到,入夜之后,世界上许多地方都陷入一片漆黑之中,只有宋朝境内的城市,还是灯火辉煌。 孙羊正店 十千脚店前的外卖小哥 外卖小哥细节图 场景三:北宋汴京快递外卖小哥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现代生活中的“外卖小哥”。在十千脚店的门前,有一位“店小二”左手端着两个碗状的器物,右手拿着类似筷子的东西,腰间还束着宽大的褡膊,显然是急匆匆地赶着去送“外卖”。这一场景的描画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宋代餐饮业的发达一致,“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家里有点小钱住得近的,就近买点吃的是汴梁城的百姓生活日常。 流动摊贩 值得注意是《清明上河图》还画了几个头顶托盘卖食品的小商贩,这些小贩的头上或肩膀上顶着装食物的盘子或食盒,用一只手托扶着,另一只手拎着一个可以开合的支架。将支架撑开,放在街边,再将食盘或食盒放在支架上,便成了一个小小的街边摊点。 场景四:虹桥险情 在《清明上河图》繁华盛世的图卷中心,却是一场船难危机情景,与岸上街市景象形成强烈反差。马上要过桥了,大船的桅杆还没有完全放倒,面对急流,船上的人皆是惊惧之色。原来桥下一艘货船正要起锚下行,长橹已经伸过拱桥,而船工被船舱挡住了视线并没有看到上行客船。虽然虹桥上的路人向他们呼喊摆手,但虹桥上的喧嚣伴随着汴河的水声蒙蔽了他们的双耳。如果货船顺流而下,势必会撞上失控的客船,翻覆就在顷刻间。桥上路人则聚拢过来,邻船上的船夫也在示警。瞬间,几乎周围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艘船上。桥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地摊儿经济如火如荼。占道经营严重,道路狭窄拥挤不堪,两队人马一上一下,狭路相逢互不相让,也许一场斗殴即将发生。古来文官坐轿,武将骑马。北宋治国重文抑武,按惯例武人见到文官,必须恭敬避让,画中骑马一方不但不让,而且所处位置居高临下。种种场景相互交织成了画面的高潮。画面细节令人玩味,如此画为“清明盛世”而作,展现的应该均是盛世繁华,为何把一场船难危机画在画面正中心。 虹桥上的桥船险情 3.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城郊引起骚乱的“惊马” 构图 传统中国画长卷采用的是类似平移镜头式的散点透视,张择端就像一位高超的导演,牵引观众视线自右至左从郊外延伸到汴河两岸再到城内。画卷开篇画面上方一队人马自郊外入城,和下面的一队出城的人马,由远及近入画而来。这种构图使画面结构丰满,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美、韵律美。同时,进城路上追惊马的人、受惊的黑驴和招呼自家孩子的老人组成倒三角的布局,倒三角形构图会造成不稳定感,在此处更增强了紧张感。张择端用“惊马”为整幅画卷埋下了不平静的伏笔。 宋张择端真迹、明代仇英的“仇英本”和清代宫廷画家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色彩对比 在用色上张择端以枯淡墨笔勾勒为主,稍加花青和淡赭晕染,在色调上显得相当沉郁,甚至有悲怆之感。与明清仿本的青绿山水和金碧辉煌的色调风格迥异。设色的简省,突出了线条的表现力。树石勾勒简洁坚凝、遒劲秀雅;人物刻画流畅洒脱、富有变化。作品严谨写实的法度,又饱含文人审美品格和情趣。 4.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文化价值
《清明上河图》像记录片,又像风俗百科全书,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梁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景象。反映北宋繁荣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证价值,是中国古代风俗画中的杰出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一座图像宝藏,玩味画卷中东京梦华的百姓日常,细细品味每一个人物、景物的刻画,不仅令人感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画出乎寻常地表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蕴含着藏在繁华表面下的隐忧,凸显了北宋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画家以曲谏的方式劝谏宋徽宗关注国家危机。无论后世种种猜测假设如何,都丝毫不影响《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市民文化的历史图像见证,堪称人类艺术上的不朽之作。 █ 参考文献: [1]《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吴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余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美术教育词典》 奚传绩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