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书院:一座书院的守望
江西赣州的阳明书院,不在清幽的山林里,而是坐落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幸好,它在培养莘莘学子的校园内。
从赣州市第一中学大门进去右转,前行50米,几棵百年古榕下掩映着一栋两层砖楼,青砖黛瓦,木门朱窗,这就是阳明书院。
门槛很低,轻轻一迈就进去了。这或许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一个细节体现:放低门槛,让尽量多的人能够受到教化,让“知行合一”“心即是理”的“良知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跨进大门,是一个小门厅,两边墙上各立一碑,左碑是阳明书院的简介,右碑是王阳明的生平和肖像。清清瘦瘦的王阳明,峨冠长髯。跨过门厅,是一个四合院式的院落。院子不大,四丛茂密的竹子,将整个院落撑满。其实,王阳明当年在赣州讲学,并不在这里,而是在郁孤台下的濂溪书院后面。
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四府,凭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解决了赣、粤、闽、湘边境的诸路匪患。在剿匪过程中,他深知教化的重要性。他的“破心中贼”行动,就是传播自己创立的“心学”,让百姓明知懂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和知识水平,以良知代替私欲,主动把心中的“贼”赶出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王阳明在城区内设立了冠以“书院”之名的5个社学,并在赣南各县创办书院、社学20多所,以此教民化俗。他在郁孤台下重修濂溪书院,亲笔题上匾名,把来自各地的学者和学子安置在这里,自己则在濂溪书院后面设立讲堂,大力阐述良知学说。
讲堂一经设立,四方学子慕名而来。讲堂内每天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连围墙上都坐满了人。在讲学中,王阳明并不高高在上。他建立了“讲会”制度,要求弟子们围绕指定的话题讨论交流,自由辩论。师生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探讨。这种平等的师徒关系、平等的交流环境,让心学思想空前活跃,促进了阳明心学的发展与成熟。
同时,阳明书院还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开放包容精神。不论贫富,不分籍贯,不看地域,只要有志于求学者,皆可接受同等的教育。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有一大批是布衣。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还体现在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尊重和吸收上。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下,王阳明的核心理论“致良知”学说得到了全面完善,不朽的基业也因此奠定。
受王阳明影响,弟子纷纷在各地创办书院,大力传播阳明心学。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正统、弘治以前,江西拥有书院仅五六十所,而正德、嘉靖后却迅速发展到了二百多所,这在全国罕见。
王阳明在赣州讲学持续了3年。后来,书院几经变迁。但不管如何变迁,这里充满的总是激荡的思想和求知的目光。一代代学子从这里走出,以“致良知”疗救人心、开化民风,传承阳明心学。
我回到门厅,再次凝视石碑上的王阳明像,内心难以平静。这个思想巨人,即便在辞世之后,留给世界的仍然是闪耀着人格光芒的心学思想。他让自己的学术体系在江西生根开花,又把身躯托付给了这片浸润着心学思想的土地。
责任编辑:何烨
来源:学习强国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