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林:“仁”与“性善论”——谈儒家乐教与“人性论”的关系

时间:2025-04-09 浏览:35

作者: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传统形成的实践基础,是周代建立并广泛实施的礼乐教育。儒家文化正是在周公创立的礼乐教育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传统。儒家的社会实践,是以伦理学为出发点;儒家对人的认识,则以人性论为认识基础,此决定了人性论及相关伦理学理论成为礼乐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在《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溯源——周孔乐教文化传统中的理论建构》中从“天命”“敬德”“和”“乐”等层面阐述了周代礼乐教育的哲学观念,以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等为代表对传统儒家乐教与“人性论”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发。本微文将安排三期推送,以飨读者。



儒家乐教,一贯以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为目标,这决定其人格教育传统。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仁”成为礼乐教育的道德哲学思想。周代礼乐教育哲学中的“德”“和”“乐”概念,在传统儒家乐教思想中也是被延承下来,并有新的阐发。




 孔子礼乐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礼崩乐坏、争夺激烈、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如何治理社会,并建构一个安定而有秩序、符合其政治理想的社会,是他的追求。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孔子在从政为官、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是在官学之外,创办私学,推行礼乐教育,培养有德行又有政治抱负的君子,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从而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因此,人的培养,成为孔子推行乐教的首要目标。在孔子那里,君子的品德,是君子参政,建立理想社会的重要条件。他将“修己以安百姓”作为对君子的要求。与此目标相一致,孔子从伦理和人性的角度,将“仁”作为礼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

 

孔子之所以提出“仁”,其目的,也是针对当时“犯上”“作乱”、僭越、乱伦的社会现实,希望通过培养具有“仁”的德行的君子,不仅在社会上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君子参政,达到治理乱世的目的。简单地讲,这是一种礼乐教育治世论。对这样一种思路,《论语·学而》中记录孔子的学生有子谈何为君子:“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在儒家那里,“孝悌”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之亲,这是一种基本的人性,也是一种伦理性情感,孔子将其视为“仁之本”,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行。

 

“仁”的本义是亲子之爱,所谓“爱亲之谓仁”。[2]从人性论的角度看,“仁”本源于人人俱有、生而具有的亲情,是原本、固有的人性。所谓“不背本,仁也”。[3]后来,“仁”从“孝弟”之情扩大至“泛爱众”之情。孟子讲的“仁者爱人”,[4]已具有“博爱”的含义。由此而言,“仁”是儒家人性论哲学不可舍弃的内容,也是其应有之义。

 

“仁”本之于人性中的亲情,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而自然产生的、鲜活而生动的伦理情感。这种“爱亲”之情,本身就是人生而具有的“善”,也是人一生要维系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讲的“仁”,是有其人性论基础的。“仁”的“爱亲”之情,其实是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前源。孟子的性善论,以人性“四端”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根始,其中忽视了“仁”本身包含有“爱亲”之情。这是因为,“仁”,作为基于血缘关系的伦理亲情,虽然后来被扩展、投射到更大的社会伦理关系中去,成为一种后天培养起来的社会道德,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但是,“仁”不论是其原本的还是其引申义,始终包含有作为生而具有的人性——“爱亲”之情,是应当认识到的。

 

孔子将“仁”的培养,作为礼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如果不能通过礼乐教育培养君子具有“仁”的品德,也就失去了礼乐教育的作用。于是,“仁”成为检验礼乐教育成败的标尺,亦成为对周公开创的礼乐教育实践及其核心价值观具有新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内涵的重要补充,更是对儒家乐教实施中有关人才培养终极目标与要求的高度概括和表达。


图片




 孟子礼乐教育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中期儒家学派代表,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强调道德修养,其教育思想主要基于“仁”和“性善论”。孟子的经历与孔子相似,他的一生,除了中年后有20多年怀其政治抱负周游列国,主要是从事教育。他曾说,最快乐的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6]孟子论乐的出发点,一是治国,一是教育,并且都是以“仁”为认识基础。所以,孟子谈治国,主要谈“仁政”;谈礼乐教育,侧重谈“仁声”。而“仁”的产生或者说是道德根源,是因为人生而性善。因此,孟子的人性论——“性善论”以及“仁”,成为其乐教思想的哲学基础。

 

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中政治统治的经验和得失,提出“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7]“仁”成为能否拥有天下的前提和条件。在孟子那里,“仁”的认识基础是“性善论”。中国古代的性善论,是孟子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对于人性的认识,孟子区分人和禽兽在本性上的不同,强调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天赋道德,即人性中善的发端,称之为“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8]将此“四端”与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道德规范(“四德”)相对应,以“四端”为“四德”的本源和萌芽。

 

孟子讲人性有“四端”,是讲人性中有善的萌芽,但是他并不否认人有不善的一面,只是他认为不善主要是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所致,因此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9]能把“四端”充分发挥,达到完善境界的,就是圣人。

 

孟子的一生,长期从事礼乐教育。他虽然强调“礼”“义”“礼”“智”这“四德”是乐教的内容,但是他从乐教实践中亦认识到,艺术教育要比单纯的道德说教,能更深地影响人心。对于“四德”的实质及相互关系,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10]在孟子的认识中,“四德”中以“仁”“义”为主,其中又以“仁”为根本。“仁“义”的内容,又会通过乐教,以乐舞这一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感动人心。对于艺术教育之于其他教育难以取代的功能,孟子有一段来自实践、也是深有体会的表达,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11]这时,“仁声”之“仁”,已然成为打通哲学、伦理、音乐领域边界,能够“上天入地”的音乐教育哲学概念。


注 释:

[1]阮元校刻:《论语注疏》卷一《学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35页。

[2]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七《晋语》,第264页。

[3]阮元校刻:《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六《成公九年》,第4137页。

[4]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八《离娄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39页。

[5]阮元校刻:《论语注疏》卷三《八佾》,第5356页。

[6]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6019页。

[7]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七《离娄章句上》,第5912页。

[8]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5852页。

[9]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5852页。

[10]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七《离娄章句上》,第5923页。

[11]阮元校刻:《孟子注疏》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6017页。


往期回顾 

修海林:“天命”与“敬德”——周初礼乐教育的哲学观念

修海林:“和”与“乐”——周代礼乐教育的哲学观念


图片


(本文来源于修海林《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溯源——周孔乐教文化传统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原文刊于《国际儒学》2021年第2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