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林:“和”与“乐”——周代礼乐教育的哲学观念
作者: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前 言 中国音乐教育哲学传统形成的实践基础,是周代建立并广泛实施的礼乐教育。儒家文化正是在周公创立的礼乐教育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传统。儒家的社会实践,是以伦理学为出发点;儒家对人的认识,则以人性论为认识基础,此决定了人性论及相关伦理学理论成为礼乐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在《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溯源——周孔乐教文化传统中的理论建构》中从“天命”“敬德”“和”“乐”等层面阐述了周代礼乐教育的哲学观念,以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等为代表对传统儒家乐教与“人性论”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发。本微文将安排三期进行推送,以飨读者。 注 释: [1]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一六《郑语》,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页。 [2]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三《周语下》,第109、111、112页。 [3]阮元校刻:《周礼注疏》卷九《地官司徒》,第1501页。 [4]阮元校刻:《周礼注疏》卷一〇《大司徒》,第1524页。 [5]阮元校刻:《周礼注疏》卷二二《大司乐》,第1699、1701页。 [6]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卷九《鹿鸣》,第867页。 [7]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卷九《常棣》,第872页。 [8]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一四《乐论》,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9页。 [9]阮元校刻:《礼记正义》卷三八《乐记》,第3330页。 [10]阮元校刻:《礼记正义》卷三九《乐记》,第3348页。 [11]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一四《乐论篇》,第381页。 往期回顾 修海林:“天命”与“敬德”——周初礼乐教育的哲学观念 未 完 待 续 (本文来源于修海林《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溯源——周孔乐教文化传统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原文刊于《国际儒学》2021年第2期)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