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让礼乐滋养我们的生命
作者:赵颖(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礼乐在我们的生命中意义非凡,从礼乐的发展沿革来看,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内容,不仅表现了朝代变迁过程,更体现了礼乐文化对人类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发现了礼乐的作用,他们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并将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来维护社会秩序与人伦和谐,礼乐文明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更早时期的远古原始崇拜。“礼”,从甲骨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到了周代,礼乐的逐渐完备和成熟使其被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就有数十种。同时,周王朝还设立了总管音乐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在春官下还设立了大司乐授“乐”,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西周王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和较为完备的体制制度,“礼”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用来区分贵贱等级;“乐”使人互相和敬,与“礼”配合,调和关系、融合感情,还可消解由“礼”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统治者以此来管理国家,使人们在一种礼仪规范中遵循社会道德和秩序,维护社会人伦稳定,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国家,最终达到和谐的理想境界。 周公在礼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制礼作乐,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如《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仅维系了周王朝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更为以后秦汉帝国建立大一统的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慢慢地,礼乐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我们可看到周代形成了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专述乐义的《乐记》也在其中。“失于秦火” 的《乐经》虽已无从可考,但“礼乐相须以为用”等相当一部分有关乐制的内容保存在了《礼记》中,流传至今的《诗经·周颂》里也保留了部分周乐的歌词。 礼和乐在形式、功用上略有不同,但是本质相通。周公之后,至圣先师孔子成为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将“礼乐”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在对礼乐的解说过程中,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每篇文章背后都无一例外地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等传统文化内容。每次在备课过程中,我都会仔细查阅大量辅助材料,每次查阅的过程便是自己再度提升的过程。比如讲到《氓》,仅就“总角之宴”一句,我就和学生分享在古代文化中,关于年龄的不同说法,从“襁褓婴儿”到“耄耋老人”“期颐之年”,这其中不仅包含着称呼的变化,更有“礼”的成分和划分。同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宴”在这里为什么不理解成常见意义中的“酒席”而解释成“快乐”呢?通过查阅、探究,我们得出结论:一是从文章上下语境义推断,二是“宴”字在《说文解字》中就解释为“宴,安也。”在古人看来,有了房舍居室,生活才能安定。“宴”和“安”是同源的,这表现出“安土重迁”的观念自古就烙在历代中国人的心里。在讲授课文《孔雀东南飞》时,带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讲授《沁园春·雪》时,和学生一起放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并播放由其改编的京剧唱段。美妙的音乐彰显的是深厚的道德观念,与美文相得益彰,净化滋养师生的心灵。 近些年,“传统文化”的再度兴起,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辩论比赛”“读书活动”丰富多样,“经典咏流传”“大国文化”等电视节目精彩纷呈,多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活跃在荧幕和屏幕中,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民间工艺、古建筑、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戏曲的复苏和复兴也如火如荼。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礼仪、礼乐等文化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有责任引领学生将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因为它们是我们的精神指引,是我们的精神内核,更是我们立身之本。 当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礼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意义。礼乐文明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从“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中又可看出,“礼乐”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被“仁”统领的“礼”,最大特点还是秩序、等级与差别。我们要结合社会的发展进程,摒弃旧礼中那些带有等级贵贱之分的封建思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礼乐文化中的“和”精神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一脉相通的。礼乐文化中,不乏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它们可以达到人性的平衡、升华,生发出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等美好情操,从而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这些于现今而言,不论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足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传承、实践礼乐文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内观”。 在“传统文化”活跃的当今,作为个体,尤其需要实践“修己”“安人”的理念。《礼记·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通过“修己”而获仁的人,其行为一定能惠及他人。“修己”的结果是“安人”,其实质是求仁,“安人”的实质是行仁。 内观,我们要观自己是否做到“敬”。敬,即尊重。充分尊重他人,“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平等待人,推己及人。懂得尊重他人,才是做到了“敬”。“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卑己尊人”,讲的都是尊重别人,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 内观,我们还要观自己是否在严格遵守儒家提出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以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虽已过去2000多年,但先秦儒家的思想精华仍是我们现代人修养自身、贡献社会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名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我们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平时要用礼乐来自我约束,自我内观,与学生交往时,把尊重放在首位,认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生命个体。收发作业材料时,我们双手接送;学生犯了错误后,我们能理解并宽恕对待;与学生交流时,能真诚坦率;遇到问题,先反思自身,不对他人强加指责;平时注重培养锻造自己的大我情怀;对于自己,要严格要求,注重反思;“居庙堂之高,而不以为自大;居草茅之野,而不以为自轻”;保持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独立自强的君子风范…… 礼乐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国家和民族保持永久的魅力和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我们要从自我做起,成为认真学习、践行并传承礼乐文化的一份子,成为一面行走的礼乐的旗帜。字形来看,是豆形礼器和玉形祭品,所以“礼”表示先民因敬畏而举行的祭祀神灵祖先的一种仪式。“乐”(甲骨文
)原指一种乐器。《礼记》中有相关记载,人们播种、收获、祭祀时使用的贡献的礼品、击打的乐声,就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后来先后经历了五帝时期“礼”制的进一步完善、夏朝形成的一定的礼仪制度和并不详尽的文字记载以及考古材料、商代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包括《史记》中较多的记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礼乐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秋时期,礼乐成为儒家思想根本的支撑。儒家认为,礼乐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同时,人类道德的提升、人们自我的完善都需要借助礼乐来完成。事实也的确如此,礼乐教化在人们修身治国与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主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刊于《博文约礼——2024年中小学礼乐文明教育课程文集》)
专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