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5-10-29 浏览:5

莫丽梅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边界和主体局限,整合校园内外、线上线下、历史与现实等多元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社会大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思想和实践智慧,可以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价值迷茫,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滋养和丰厚智慧。今天,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出开放包容和多元互鉴的鲜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大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

厚植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立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与交锋,大学生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例如,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从而自觉将爱国热情、强国志向、报国行动融入自己的人生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滋养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底蕴,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蕴含着“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蕴含着“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也蕴含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和建筑园林等璀璨的艺术瑰宝所体现的独特审美。“大思政课”通过组织“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田野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大学生开展剪纸、陶艺等非遗技艺体验,开展中秋诗会、端午龙舟赛等传统节日主题实践,开展探访古村落古建筑活动以及开展经典诗词吟诵会、传统戏曲欣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一步步提升其审美鉴赏力和人文素养。这些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由衷认同与强烈自豪,有利于他们丰富精神家园、抵御不良文化侵蚀、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培育健全人格与高尚情操,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源泉。在价值多元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模糊、行为失范等,而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个人修身立德,强调“仁义礼智信”人伦价值的重要意义,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提倡“君子慎独”“三省吾身”的自律精神,重视“诚信为本”“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大思政课”通过将这些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中国智慧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塑造当代人的道德认知提供了重要前提,更为当代大学生夯实立身做人的根基、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经数千年积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道德滋养、深邃人生智慧、崇高价值追求,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深刻挖掘、有效转化、创新发展这些优秀基因,将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更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思想道德根基。“大思政课”建设要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发挥其铸魂育人的作用,努力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