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在浪漫与精确的交融中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自觉

时间:2025-06-23 浏览:1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部主管校长 闫振


前言


5月17日,“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主题研讨会在海淀敬德书院举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部主管校长闫振进行了主题发言,她以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教育节奏理论为切入点,围绕“在浪漫与精确的交融中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自觉”展开,分析浪漫与精确在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发展中的内涵与平衡;介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四阶自觉”教师发展体系及实践案例,强调教师成长需在浪漫与精确的循环中实现动态平衡,以达教育本真。


一、理论观照:浪漫与精确的教育哲学逻辑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当以“浪漫与精确”为切口审视教师专业成长时,首先被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的智力发展节奏理论所触动。在这部著作中,怀特海构建了“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循环模型:儿童期的浪漫阶段如春日萌芽,强调通过自由感知与直觉碰撞激发认知兴趣,让知识以未经分化的整体姿态叩击心灵,为后续发展埋下诗意的种子;青年期的精确阶段似夏日深耕,聚焦知识的系统化梳理与逻辑框架的搭建,在规范与纪律的淬炼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知;成人期的综合阶段若秋日收获,追求知识的迁移应用与创新创造,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浪漫的复归”——这种螺旋上升的认知循环,恰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规律不谋而合。

 

数学学科的特性恰是这种理论的鲜活注脚。数学既是极致精确的符号体系,从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体系到微积分的极限定义,每一个公式都承载着逻辑的严密性;同时又是充满浪漫想象的思维艺术,黎曼几何对空间曲率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对质数规律的探寻,无不是理性土壤中绽放的浪漫之花。这种“精确与浪漫的辩证统一”,为教师理解学科本质、构建教学方法论提供了深刻启示。

 

二、多维透视:浪漫与精确的教育实践内涵

 

通过与多学科教师的深度对话,我们发现浪漫与精确的教育内涵具有丰富的阐释维度:在教育目标层面,道法学科以理想信念引领规范养成,让宏大愿景落地为具体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它共产主义理想(浪漫)与日常教育实践(精确)的价值统一;在教学过程层面,语文学科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共鸣,又要引导其分析平仄格律、章法结构,正是情感唤醒(浪漫)与理性建构(精确)的动态平衡;在教师发展层面,教师既需要永葆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又要遵循学科规律与教育科学的“精确指令”,彰显了职业理想(浪漫)与专业规范(精确)的共生共长。

 

这种辩证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三重平衡:一是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平衡,既要守护课堂的灵感迸发与个性表达,又要遵循课程标准与认知规律;二是实践智慧与理论自觉的平衡,鼓励教师在鲜活的教学现场积累经验,同时推动经验向教育理论的升华;三是内在驱动与外在规范的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行政指令压制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转而通过文化引领激发成长自觉——正如叶澜教授所言:“真正的教育智慧,产生于对教育浪漫的憧憬与对教育精确的敬畏的张力之中。”

 

图片


三、实践路径:育新学校的教师发展生态建构

 

在育新学校的12年一贯制实践中,我们以“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四阶自觉”的教师发展体系,让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都能在浪漫与精确的坐标系中找到发展支点。

 

针对入职1-3年的教师,聚焦“课堂精确性”培养,通过“三备三磨”教研制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磨目标、磨环节、磨评价),帮助其掌握教学设计的规范流程与课堂管理的基本技能。如青年数学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的精准演示、解题步骤的规范板书,在“精确示范”中建立专业自信,同时通过创设“数学文化故事会”等浪漫情境,点燃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火种。

 

当教师具备基本课堂驾驭能力后,引导其突破“知识点传授”的局限,走向对学科本质的深度探寻。我校一位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美术教师设计了“艺读名著”跨学科课程,将《红楼梦》中的色彩美学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带领学生通过绘制大观园建筑思维导图,创作《香菱学诗》主题插画,在人文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中实现“学科浪漫”与“知识精确”的双向赋能。

 

优秀教师的成长标志,在于从“学科教学”向“全人教育”的范式升级。我校语文组开展的“整本书阅读精确化研究”,既制定《乡土中国》概念图谱、思辨性阅读任务单等精确工具,又通过“百年家书朗诵会”“经典人物心理剧创作”等浪漫活动,让学生在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的交织中理解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实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与价值塑造的综合育人目标。

 

卓越教师的境界,在于将个人的教育实践升华为具有辐射力的教育思想。我校资深物理教师提出的“项目式精确教学法”,以真实问题为浪漫起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设计实验方案、优化解决方案等精确流程,在“做中学”中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成果不仅在本校形成范式,更通过区域教研联盟实现经验推广,彰显了教育实践从“个体浪漫”到“群体精确”的文化穿透力。

 

四、理性思辨:在循环往复中抵达教育本真

 

杜威“教育即经验改造”的论断,在浪漫与精确的辩证运动中获得新的诠释:教师的专业成长,本质上是在“诗性直觉——理性建构——实践创新”的螺旋上升中,不断重构教育认知、更新教学行为的过程。这种成长不是线性的“非此即彼”,而是动态的“亦此亦彼”——正如数学教师既要能在黑板上推演精确的公式证明,又要能在课堂上讲述“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浪漫故事;既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确指令”,又要守护教育理想的“浪漫微光”。

 

在育新学校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当浪漫失去精确的支撑,会沦为浮泛的情怀;当精确缺乏浪漫的引领,会异化为机械的训练。唯有让二者在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形成“生态循环”——职初期以精确为基筑牢专业底盘,成熟期以浪漫为翼拓展教育视野,卓越期以综合为魂创造教育新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共生、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站在教育改革的新起点,我们不妨以怀特海的循环理论为镜: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何尝不是一场在浪漫星空下的精确跋涉?让我们以浪漫点燃教育激情,以精确夯实专业根基,在二者的永恒对话中,书写属于新时代教师的成长史诗。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