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家精神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颖惠 前言 本文从师德传承、修己成人、以身示范和养心育德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教育家精神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强调师德提升主要靠教师不断提升道德底线和品德追求。师德养成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好老师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成为学生成长的示范和表率。真正的师德建设要靠教师的自我修炼、自我修行,敬德书院作为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为教师养心育德创造了空间和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要求、工作方式、职业精神、专业品质等对当代教师提出新期待、新要求,成为教师职业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前几年所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重要论述一脉相承,都强调教师要以关爱学生、为了学生、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为职业准则,用自己的知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品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有用之才。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连续使用12个传统文化经典用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现代力量。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因材施教、以文化人等,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经典表述。教师作为未来社会培养“立德树人”之人,自身应该是道德高尚之人。新时代教师要胸怀天下,心中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并且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能够通过教师自身的文化、思想、品德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壹、师德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贵德、重德、尚德。“德”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思想。教化民众、道德教化需要依据“德”,“德”是思想与道德,更是品行与规范。到了教育领域,“德”就是道德典范,就自然表述为以德成人、以德育人。儒家传统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著作的经典表述之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八德”,讲的就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等问题。 人无德不立,德为育人之根本。师德是从事教育的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水平的提升主要靠教师自主修行,靠的是不断提升道德底线和品德追求,最终形成良师良德。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体系,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内涵与外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教师自身道德完善和言传身教的重要教育价值。范晔在《后汉书·第五伦传》提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其意表明只有身教才更有说服力。在学生道德与人格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身正为范”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名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出了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又怎么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名教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师德建设,首先要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角度,重新构建师德建设内容体系。尊师重教、养心养德、修成君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每位教师都承载起公平与正义、责任与使命的价值期待,进而以其学识、人格、品德来最深远、最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师德提升,不仅仅靠教师自主、自律、内求,还要辅之以适当的他律、规则、规范。师德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家长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延续优秀的教育传统。 贰、修己成人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追求。《中庸》中提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气象,也是今天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就是修成君子,君子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具有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和内敛等道德情操,也拥有中和、中庸、忠恕等为人处世哲学。君子还必须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所谓“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这些君子的理想人格与品德追求都是为人师者职业生命的起点。 师德修养必须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汲取营养和养分。师德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些儒家道德思想也是今天师德的基本要求。在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中,师德养成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强调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修德”“养德”,通过明德至善、格物致知,达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为人之道、人生之道和职业之道。 悟道修行是中国文化传统道德形成的基本方法。内圣外王、修己治人、修己安人、修己以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是儒家思想修身成仁、德性圆满的基本逻辑与规则。师德养成要借鉴传统士人的“修行悟道”的思想逻辑。从根本上讲,修己主要就是自我教育,强调“为己之学”与“慎独”。“为己之学”是为了自身品质、自身修养的提高。“慎独”意味着无论是否有人监督,自身的行为都是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正如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于个人的修养。 师德养成从根本上讲就是“自我修行之学”。教师自我的精神成长要靠自我修炼,而非外在行为规范要求。师德养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为己之学”。《论语》有言:“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意思是当今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古代的学者则是为了自身的修养与提升。“为己”之所以重要,原因正在于道德需要从个体生命上显现出来,成为一种“内在功夫”和道德自觉,而后方能在现实实践中发挥有效作用。 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激发自我内在的善良天性和良好德性。德性是人本性,不能通过外在的灌输与规训来达成,只能通过生命实践来实现,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践行才能最终养成德性。教师要弘扬德性、以身体道,教师要把内在德性与职业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各种伦理关系中不断修炼和成长。这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道德要求,并内化于己,成为自我有机的组成部分。师德必须通过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活体现出来,在平和从容中实现德性的超越。 叁、以身示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教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对今天的师德建设极为重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重要的道德品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宽信敏惠。’”仁爱以忠恕为基本原则,“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尽力为人谋;“恕”即推己及人,秉持忠恕之心做人做事,就是对仁爱最好的践行。仁爱来自善的信念,存在于主体间的交往过程,通过含有道德智慧的“爱人”行为来践行爱,并对自己、他人和万物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好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良师、大师、大先生。良师不仅学问高、能力强、品德好,更体现在了解学生,为学生成长与发展铺石搭路。当代教育家精神,就是要鼓励更多中青年教师要成为好老师、成为大先生,成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行的大先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优秀教师。当然,良师不是完人,但只要潜心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即使有不足仍然堪称良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大先生”的提出植根于我国尊师重教的师道传统,直面教师所面临的时代精神危机。教师要严慈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肆、养心育德 师德建设离不开各种外在道德规范、行为要求,以此约束教师的道德行为,但仅仅有外在道德规范、行为防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师德养成的问题,反而出现教师自然生命与职业生涯之隔离,即“知”与“行”的不统一。真正的师德建设要靠教师的自我修炼、自我修行,这是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养成的重要启示。 敬德书院是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培训基地,充分借鉴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方法,让古老的书院焕发新时代活力,承担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敬德书院作为传承传统的现代书院,坚持中国传统书院的风骨,肩负教师师德培养的重责,坚持守正创新,经世致用。敬德书院继承了我国传统书院的学术研究、人性修养、学行并重、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等办院思想,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和教师的师德养成,通过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师道尊严,形成全社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增长智识才能成为涵养学生智慧的“源头活水”。《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师要始终保持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求学态度,善于向书本、他人、生活、社会学习,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以德施教。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是经过长期历史选择,对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大影响,并最大限度地承载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典籍。传统文化经典是最有代表性、最为完美、最为精粹的经典,完整系统地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书院带领教师熟读经典,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教师的文化自觉、自信与担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敬德书院在引领教师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培养教师要有传斯道以济斯民的襟怀,要有践行宋儒的伟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书院教育的情怀,也是敬德书院的养心、养德的思想追求。 书院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重视现代科学教育,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俱进,由古开新,此则正是书院弦歌千年的精神所在。书院强调师道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后世之人才所以不古如者,以夫师道之不立故也。”立师道,则要求教师自身学行高深,使学生能够就近取譬,以教师为楷模。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深度了解学生的志趣个性,因材施教,还经常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与人生感悟,以学生的点滴进步为乐。由此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的效果,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人才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在创建书院时往往选择远离尘嚣、清幽宜人之地,而且总是在书院中营建各种园林景致,为师生提供优雅的读书环境。教师在幽雅的环境中陶冶性情,涵养气质。从书院建筑的布局、形制、规格,到斋舍、讲堂、景观的命名,再到各类匾额、楹联、画像的具体内容,都蕴涵着丰富的儒家精神价值,其目的就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教师藏修游息,都能在无形中受到熏染和影响。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完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来改变客观物质世界,济世安邦。“内圣外王”将提升自我修养与兼顾社稷天下相结合,形塑了君子的理想人格。而“内圣”最终还要达到“外王”的境界。所谓“外王”就是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利观。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滋养了大批为国为民致于道的仁人志士,也生成了以家国格局为支撑的民族观与价值观。 今天的教师,要努力弘扬君子气度和风骨,坚守“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历史使命,时时保有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刻刻满怀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切实践行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 (本文根据吴颖惠院长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主题研讨会的讲话内容整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