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武:“气”与我们的精神传统

时间:2025-05-07 浏览:13

  前 言:

“气”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文特性的概念。一个人或者一个物的形象本身所透露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我们说的“气象”。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吴国武认为,孟子的思想具有开创性、现代性,孟子气象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有着深刻的联系。气的精神传统对我们国家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所以,“无气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气”其实充满着我们整个生活世界,“气”是什么?我们还经常讲“人气”,一个人很有人气。“气”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文特性的概念,我简单地给大家先罗列一下,让大家先感受一下什么叫“气”。


孟子的箴言

图片
图片


孟子的箴言,就是《孟子》里面说的那些我们经常讲的、有规谏劝诫和人生哲理意义的话。第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一种英雄的气概。当你带兵打仗为国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前面即使有再大的阻力,你即使是单兵赴战,你也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也要勇往直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一种担当,对时代、对民族,甚至对于自身的各方面的一种担当,这是我们今天需要的一种气概。第三句是“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很多人特别喜欢用“天下无敌”,但大家不知道“天下无敌”来自于哪里?它来自于《孟子》,孟子讲得很清楚,是“仁者无敌于天下”,也就是说天下无敌的背后是仁者。今天我们都应该重新思考,什么叫仁者才能无敌于天下。还有我们经常说“与民同乐”,这也是孟子最先提出的,可见孟子具有现代性的一面。他讲到了君王你如果不能与民同乐的话,你的乐就不是真的乐,我想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孟子还讲“以德服人”。我们读武侠小说经常会看到有人说我“以德服人”,不是以力服人,这些话都是来自孟子。还有我们熟知的所谓“大同世界”,孟子所描绘的“老吾老人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将敬爱自家老人的心推广到天下的老人,将关心自家小孩的心推广到天下的小孩,也就是我们要能够以天下为家,把别人也当作自己的亲人,这是中华文明最有特色的一个地方。我们知道,在其他文明中比较强调冲突这方面,孟子传统里面特别重视的是和谐,由内往外推,从自己家推到所有的人,所以天下是一家,不是冲突斗争。


图片


以上我简单提到了一些孟子的名言警句,主要是警醒我们自己。如果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是孟子非常具有冲击力的话,那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则是孟子具有现代性的重要体现。我们现在觉得好像这些话很平常,但你要放在春秋战国时期,放在古代社会,这些话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特别不喜欢孟子,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命人编了一本《孟子节文》,把《孟子》里面有关讲“民贵君轻”的地方删掉了。因为孟子太现代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孟子还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我们今天讲批判性思维,讲批判性地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他们的书,我们都要有一种更加公允、更加客观的态度。还有“缘木求鱼”也是孟子讲的,这些话都是警醒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不然的话你就是“缘木求鱼”,你爬到了树上去找鱼,你是永远找不到的。还有“顾左右而言他”,这都是《孟子》里面经常出现的。孟子的话有一个特点,有一股英气,就是英雄之气,还有就是斩钉截铁,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很多人说阳明讲课的时候能够讲得人痛哭流涕,为什么呢?因为阳明讲课的时候会讲“人禽之别”,就是人跟禽兽的区别,讲得听众们都会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一个人,这个人禽之别就是来源于孟子。


我为什么要讲孟子气象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呢?主要是想要给大家呈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传统非常重要的是什么,是无“气”不“精神”。我们的精神传统不是一个宗教式的精神传统,靠的是道德性的精气神。无气是不精神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就应该很好地发掘、运用中华文明的固有概念,特别是自我表达方式,来表达我们自身。气是什么?其实是建立在天人之际的“气”。你的“气”是哪来的?是塞于天地之间的气。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又是物质生理与精神心灵浑然一体的“气象”。我们形容一个人,喜欢用“有气质”。气质的概念本来也是来源于宋明理学。朱熹经常讲“变化气质”,但是“气质”的概念还是远不如“气象”。朱熹也经常讲“气象”,讲圣贤气象。我们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的气象,读《孟子》就发现孟子的气象,读《庄子》发现庄子的气象。为什么能发现他有气象?气象不是指气象台的气象,从建筑学的角度形容建筑,有时候也说有些建筑气象非凡或者气象万千。一个人或者一个物的形象本身所透露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才是我们说的“气象”。所以,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我认为气的精神传统对我们国家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所以,我说“无气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图片


文气与志气

图片
图片


我首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1931年的时候,做过一次就任清华大学的演讲。在这个演讲里,他特别提了一句大家现在都熟悉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背后源于孟子的思想。大家知道这段话前面还说了什么话吗?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前面的话来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的时候,齐宣王当时要称王,希望能一统天下,这是战国中后期的事。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什么叫故国?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伟大的国家,有久远文化传统的国家。“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就是说所谓历史悠久的国家,不是光指有多少参天大树。为什么要用高大的树木来比喻故国,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周代礼仪制度。在当时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宗庙建筑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木头,因为我们古代建筑是木构建筑,所以乔木是建设宗庙最重要的东西。但孟子这里讲宗庙还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有世臣之谓也”,即有那些世世代代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所以后面一大段话是讲人才的。孟子跟齐宣王讲,你应该如何在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吸纳人才。梅贻琦先生的演讲词里面也有一大段话讲现代大学怎么吸纳人才。由此可见,孟子对我们的前辈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是有关傅斯年先生的。他曾经担任过北大的代理校长,后来到了台湾,当过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先生在当台大校长的时候以《滕文公下》篇第二章出了一道题目,就是新生入学考试的国文题。大家对后面半句都很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傅斯年先生为什么到了台湾以后,用《孟子》思想来出题目呢?梅贻琦先生为什么也用《孟子》?这其实都跟抗战有一点关系。“九一八”事变以后,正是国家面临忧患之时,《孟子》就出来了。抗战的时候很多名人都讲到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讲到“舍生取义”精神,傅斯年先生在那个时候也仍然延续这种民族气概。


孟子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大家不看《孟子》的上下文就不知道“广居”是什么,这里“广居”讲的是仁,即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孟子经常讲,仁是你最好的房子,而不是你实际追求的物理性房子。“立天下之正位”,讲的是礼,礼仪的礼,只有你遵循公认的礼仪,你才能够立天下之正位,站立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上。“行天下之大道”,讲的是义,仁义的义,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得志,与民由之”(《孟子·滕文公下》),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兼济天下,当你得志的时候你应该是跟老百姓一起去享用,推而广之,不能光自己独享;“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当大家还不能理解你的志向的时候,你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后面才会讲到“富贵不能淫”,富贵权势不能扰乱我的心,“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变乱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屈折我的气节,只有这样才叫大丈夫。从《孟子》书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格形象。我经常讲孟子的人格魅力其实是非常独特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他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如果从成功学的角度,孟子在世的时候是不成功的,但是孟子过世以后他一直是处于成功状态,我们永远都会记住他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重要影响。


图片


人格精神

图片
图片


我简单阐述一下孟子的这一套想法是怎么来的,首先是来源于孔子对仁的一个理解。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由此讲仁义并举,由仁义说到人心,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义之心。然后再推导出“性善”,所以由不忍人之心推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然后由此来“养气”,按照孟子的讲法是“吾浩然之气”。什么叫作吾?你自身固有的浩然之气,这才是所谓的养吾浩然之气,不是别人的气,是你自身固有的仁义之心、不忍人之心,你要把它存养下来,最后走向行王道。


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光讲王道,这是不够的。王道的思想基础和体系脉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养气很关键。孟子讲你要把你的仁义之心要存好,把你的浩然之气要养好,你不能让它跑了,就好像我们今天说你自身固有的气不能让它干瘪了。这样的话充塞于天地的气才能够不停地在运转,这才是孟子所要说的。所以我觉得孟子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格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养气上面,如果没有气,孟子就没法说清楚他对于人格精神的整体理解。所以《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里面就讲“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朱熹解释说,我知言就是我知道,所以他说我知晓了这个道,但是我还要养我的浩然之气。知道你自身固有的仁义之心还不够,你还要善于养好你自身固有的浩然之气。


宋代理学家程颐曾经讲“孟子有功于圣门”,一个突出表现是“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我们今天经常说一个人要有志气,就是从孟子来的,孔子只讲志,不讲志气,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出来。他还讲,孟子的性善和养气之论都是前圣所未发。所以,孟子的思想是具有开创性的。古代很多人讲孟子的功劳有多大?说他跟大禹治水的功劳一样大,古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从我们今天来看,至少它在我们的精神传统这方面跟大禹治水的功劳是差不多的,对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气的精神传统

图片
图片


我们民族精神品格中的“气”,先是从天地自然之气开始的。天地自然之气是带有物质性的,然后再转化为我们人所秉受的人体精力之气,就是我们常说的力气,大家中午吃了饭就会有力气,然后由这个力气又转化为人体身心之气,这里面就已经有精神性的心了,然后再变为孟子说的道德性的心志道义之气,这才是“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这才是真正的成熟了的中国精神传统。


从古代到现在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气。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说他小气,小气就是一种自私自利,不能往外推的一种气。另外一种是邪气,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戾气、怨气、怒气。这些气都不是合乎道义的气,它是一种偏激的、报复主义的气。我想不光今天有这样的不良现象,古代也有,孟子针对的就是这些过于小气、充满邪气的这一类的气,提倡要能大气,要有正气。



图片


(本文来源于秦红岭主编、林青副主编《建筑与人文:名家通识十一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