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强化读写结合 创建海淀学生阅读新样态
作者: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院长 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促进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是当前中小学阅读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向。而读后感的写作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读书征文活动则是其落实的具体举措,在读写结合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断走向深入。 阅读的价值不可低估 阅读是文明赓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其价值怎么强调都不过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及全体社会成员推广阅读。今年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以“阅读:通向未来的桥梁”为主题,引领大家在阅读中迎接更好的未来。在我国,全民阅读在2012年就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此后每年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更是成为打造学习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略。 青少年学生阅读是实现全民阅读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主人翁,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同年6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随后,海淀区将“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作为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确定了阅读行动基地校和成员校,采取各种路径和方式扎实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阅读也是个体实践终身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阅读被赋予了更为本体性的价值,阅读能力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但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存在浅表化倾向,阅读偏重信息提取和知识积累,基于阅读的推理判断、反思评价和迁移应用等高阶能力不足,而读后感的写作可以适当矫正这种偏颇。 阅读与写作互促共生 阅读与写作通常被理解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但两者是一个学习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生发和深化,其本质是从被动的信息获取到主动思考创造的转化和跃升。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写作素材,获得写作知识和方法,从写作中可以反观阅读的效果,反思阅读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因此,读写结合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核心策略,被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CSS)视为21世纪的关键能力之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也将读写结合纳入测评框架,要求学生在阅读图表后用文字来解释说明。这也是海淀区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学生读书征文的依据和参考。 具体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为写作提供持续的给养,包括写作的素材、写作的范例、写作的思路和灵感等,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正如古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另一方面,写作是阅读理解的深化剂。要确保阅读达成一定的深度,需要通过写作来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理解和清晰表达。目前也有研究表明,“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模式比孤立的阅读教学更为有效,撰写读后感的学生比单纯阅读的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也要更深刻。 读写结合不仅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有用,也是终身学习时代个体必备的能力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通过写作进行整合对个体学习发展非常重要。当然,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学生基于经典的写作也是社会文化参与的重要路径,从现代青少年学生的角度去阐释和评论经典作品,也是文化传承及创生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当前学生读写的趋势及特点 从2023年起,海淀区教科院每年征集中小学生读后感,要求阅读一整本书并撰写读后感,评选出优秀征文给予表彰。2025年共收到17391篇中小学生的读后感征文,经过三轮评审,有10433篇学生读后感获奖,覆盖159所中小学,呈现出参与学校多、学生热情高、阅读书目广等特点。从三次征文活动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学生阅读写作的一些特点: 第一,学生阅读写作的领域和类别有所拓展,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从整体来看,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写作仍然占突出优势,对自然科学类作品的阅读有所重视,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学生阅读的书目覆盖面从2023年的13大类提升到2025年的22大类。但文学类书籍仍然占据压倒性优势,相关读后感达到了11527篇。在具体内容上,关注四大名著、外国文学、鲁迅等,对《西游记》最为关注,其次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不能完全以读后感的写作来逆推阅读的内容和类型,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对文学类作品及其读后感写作的偏好。 第二,学生在最喜欢的书籍和写作主题上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从三年来学生读后感的TOP10来看,小初高不同学段最关注的书目变化极小,大约在1-2本之间。以2025年为例,小学对《西游记》、初中对《骆驼祥子》、高中对《红楼梦》等经典名著的关注度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学生的阅读写作与教师课内指导阅读的书目和篇目关联度比较大。另外,在写作主题上,主要聚焦在生活、生命、社会、困难、精神等方面,同时也涉及理想、意义、探索、意志、启示、存在等方面,体现了学生对人生及哲学话题的思考和关注。从写作内容上也可以看出,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思想态度积极正向,深刻认同并愿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意识及科技创新意识,关注时代发展和科技前沿。 第三,学生在表达维度上表现整体良好,但在真情实感及思维发展层面有提升空间。通过对学生征文的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行文规范、语言流畅、细节描写、修辞应用等表达维度上表现优秀,在整体篇章结构布局上表现也不错,说明老师在阅读写作教学方面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但从整体来看,学生的表达还缺乏将作品与自己生活生命的深度的关联和深切的理解。有的虽然辞藻非常华丽生动,但读来总缺少了点打动人心的真切的力量。修辞以立其诚,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单纯的文字语言的华丽更加难能可贵,之后应该在评选赋分上增加权重,进一步加以引导和鼓励。今后中小学老师们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更真诚而又有逻辑地表达。 创建读写结合的区域阅读新样态 针对学生征文活动中呈现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在两方面着力,努力创建更好的阅读写作新样态。 第一,针对学生以文学、历史等人文类书籍为主的阅读倾向,以海淀区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共同体为依托,以全学科阅读群体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开展全学科、全领域的阅读研究和指导,尤其要加强科学阅读、艺术阅读等,让学生阅读的种类更丰富,阅读能力发展更加综合全面,为未来成长为科技、艺术领域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一步加强数字化阅读研究,开展读写评一体化智能评价研究,同时也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让AI更好地赋能青少年学生阅读。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