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从国际理解教育走向全球胜任力培养

时间:2024-06-14 浏览:23

图片

(吴颖惠院长)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批能够立足我国实践,并参与国际合作治理与世界对话的优秀人才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命题


图片
01
国际理解教育
已成为核心素养重要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人类和平”为终极目标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教育实践。所谓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在增进学生对本国的价值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基础上,以多元文化理解为主,强调学生对全球的责任意识和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主动理解、尊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从而努力减少国际歧视与冲突,正确处理全球危机与动荡,形成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基础教育领域,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片
02
全球胜任力
有四个教育特征


进入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人类社会的“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发展共赢与责任共担”等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优秀人才。


2016年,清华大学启动了《清华大学全球战略》,首次在中国提出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全球胜任力是涵盖多种维度的综合能力,包括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等认知领域;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等人际领域;自觉与自信和道德与责任等三大领域六大素养。


全球胜任力是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素养的实践转化与中国表达。与国际理解教育相比,全球胜任力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领导力、执行力和行动力,也更加强调中国人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总的来说,全球胜任力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明确的教育特征与育人目标。


第一,是价值观层面。全球胜任力是培养学生解决国际问题或全球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熟悉和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备较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觉悟、参与和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下与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进行有效沟通,需要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环境、人口、文化、宗教等国际知识,而且要对多元文化保持敏感,具有民主、公正、尊重他人、宽容、责任心等道德品质。


第二,是情感态度层面。青少年需秉持多元价值,对多元文化保持理解开放的心态,对不同种族、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观点与行为,并适时调整个人的情感和应对行为等。学生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理、高度责任感,敢于接受与学习新事物,不排斥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并能与之共处,与不同文化交流能够保持不卑不亢,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行动力。


第三,是知识技能层面。青少年需要具备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能够熟练运用除母语外的至少一种外语进行流畅表达。掌握不同国别的史地政经及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能够准确分析与判断区域、全球等跨文化问题,并能够在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礼仪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国际社会合作能力和国际关系的建设能力。


第四,是行动层面。全球胜任力培养聚焦于学生参与国际治理的领导力与行动力,培养学生勇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要在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全球人类社会、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等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全球问题解决方案,并勇于付诸实践,创新性解决国际问题与争端。


03
中小学生
要胸怀祖国关心世界


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中,小学阶段重点在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之上设计过程,注重儿童的感触、体验和想象等。中学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政,正确认识国际争端,培养学生具有胸怀祖国、关心世界、全球治理的广阔视野、理想抱负和实际行动。如在青少年国际论坛、体育比赛、模拟联合国等多元文化交流中,养成尊重、合作、交流、共享等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


总之,走在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对拥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一代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要求——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拥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改善全球性问题,服务国际社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志向;他们具有全球胸襟和国际视野,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能够和国际社会一起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