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与教师同行,开展有组织教科研

时间:2024-05-24 浏览:71


编者按:

5月15日,在2024 年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影响力大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介绍了有组织教科研的海淀策略与路径。本公号依据她的讲话录音进行整理和编辑,以飨读者。



图片

(吴颖惠院长)


“有组织科研”的说法源自自然科学,是指针对一些重大关键项目,集大家的智慧集中攻关,就像如今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一样。其实,不仅自然科学领域需要有组织的科研,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需要。进入新时代后,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尤其需要多角度、全要素设计和实施有组织的教育科研,通过科研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强化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改革意识,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有理有据、有序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让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成为一种行动力量。



内容为王

倡导问题解决式教科研



在有组织的教育科研视角下,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教育科研的价值导向、内容选取、力量整合、资源拓展、成果应用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直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是方法体系,科研也是方法体系。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内容为王的研究,没有研究内容,仅仅有方法体系的研究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一是直面实践中的教育问题问题所在就是研究所向。要寻找研究内容,就要直面实践中的真实教育问题。以目前海淀区集团化办学为例,集团化内部的治理体系、内容建构、教师交流等,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自然应成为重点研究内容。再如,针对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运用,如何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问题,自然也应该是研究内容。此外,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如何开发、人工智能人才早期如何培养,全学科阅读、强基计划、劳动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危机如何干预、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都是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我们希望把研究人员、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组织起来,进行聚焦性研究。


二是教科研是强劲的行动力。教科研本身没有引领力,但是教育科研所产生的思想具有引领力,教育科研能产生强大的教育思想创造力,而这种思想创造力是教科研的灵魂,研究就是寻求思想的共鸣者和同行者。现在很多研究很有思想,但很难变成政策的决策力和改革的行动力,这就要求教育科研人员不仅要有思想的引领力,还有教育改革的行动力。教育科研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教育理论思想和政策的变化,要成为教育思想与政策落地的中坚力量,要具有永远向前看的教育改革行动力。一个地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靠教师、靠教研人员,更要靠科研人员。科研人员要主动融入当地教育改革大潮,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与师生、学校一起发展。


三是倡导问题解决式教育科研。我们希望教育科研人员回到真实、火热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科研的方法体系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体系,不仅有思想的引领力,还要有行动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四是让教育科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海淀教科院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和立项。教科研不同于教研,教研重在研究学科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科研研究的是普适性问题。但是,普适性问题需要从真实的教育教学需要中去寻找,教育科研就是把教育改革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变成课题,这就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


海淀区的群体课题已有30年的实践积累。每年,我们都会列出10项到20多项的群体课题,如海淀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图书馆建设实践案例研究、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实践研究、中小学科学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等。我们以一个个群体课题来突破一个领域,进行“点上突破”,再把点串成面,进行“面上推进”,再把面变成体,进行“整体提高”,这就是海淀区群体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群体课题的提出是基于主动谋划与服务助力的思想,彰显科研的服务能力。群体课题选择教育改革中的真实问题,用需求对接、课题布局的方式推进。同时,我们通过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让其跟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保持一致,提高其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发挥其支撑和引领作用。


图片




方式选择

同伴互助比专家引领更重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靠同伴互助,群体课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在同一个主题下把教师组织起来,召开专题现场会,进行主题研讨、课堂观摩等,我们把这种方式叫作课题研讨会。


我们认为,课题研究的思想必须进入课堂,必须在课堂中间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教育科研人员既研究课、观摩课,也去听课、评课,以此让科研思想对教育产生作用。我们还创立课题研究工作坊,把同类型的课题组成一个群体课题,大家由“点”到“面”,共同开展研究。此外,海淀教科院有50多位专职研究人员,我们建立有教科研联系人制度,每个人联系10到20所学校,共同与学校开展教育科研。


图片



力量整合

行政、教研、科研与培训相结合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教育科研工作大会上,有学者提出推进“五路大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和一线教师)协同创新。新时代,教育科研不能靠单兵作战,而是需要集体协同,这就需要进行力量整合。


我们一方面做教育科研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研究。每个人都要承担课题,要针对某个领域进行研究,有了领域才有可能做到内容为王。我们认为,很多时候研究什么比用什么方法研究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人不仅要有课题,课题也要以内容为导向,这样,教育科研才能够持续下去。教育科研人员要有广阔的胸怀,能把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培训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来推进研究。


我们强调把研究建在学校里。这是因为,海淀教科院是最接近学校的研究单位,它必须跟学校在一起。我们的课程中心、美育中心、评价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都在不同的学校落户。同时,我们还创办了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海淀区成立了青少年创新研究院,其研究聚焦于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我们的研究是为优秀的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新的适宜的场所。


我们希望研究不是停在理论层面上,而是能在实践中产生效益,所以,我们借助各种各样的教育研究活动,如思想培训、现场研究、主题研讨、同课异构、调查研究、项目推进、网上研修、经验宣传、成果推广、资源建设等。这些都是基层研究的基本方式,也是科研人员在学校里创立的各种各样教育科研的活动方式,正是借助这样的活动方式,我们的研究更加契合学校教师的需求。


我们认为,有组织的教育科研是新时代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站在中国崛起的新的历史高度,重新思考教育研究的政治属性、思想属性、改革属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根本上确立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历史方位。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科研何为等重大课题,熟练掌握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并能够把这三种话语进行灵活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


图片


作者: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海教思维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