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胜武:五把“平安锁”,向未成年欺凌说“不”!

时间:2024-04-26 浏览:109

图片

(范胜武校长


4月8日,全国人民等来一则新消息: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邯郸初中生被害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这意味着,这三个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孩子将面临刑事处罚。即使是这样,依然无法熄灭人们的怒火。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十分痛心,不敢想象被欺凌的孩子曾经遭受了怎样的折磨。经过查询,我看到未成年欺凌有一类是“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是发生在学校情境之中、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另一个或多个学生故意施加的伤害行为,且对被伤害方的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造成了损害。分为直接欺凌(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间接欺凌(关系欺凌)。可见,欺凌的种类是多样的,对被欺凌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身为校长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又该怎样去保护孩子们健康平安地长大呢?我心中有一套“平安锁”,希望能给办学者带来一点启发。



思想上的“平安锁”

道德法治教育走进学生心里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人性的低保。我们要给孩子的第一把“锁”便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政治》课程,不仅要开足开齐,还要生动鲜活接地气,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小学、初中重品德教育,普法知识也在循序渐进地渗透,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逐渐接近成年,法律意识的增强是重点。


道德与法治互为补充,“软硬兼施”,让孩子们从启蒙起,就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培养良好品德。以初中为例,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同伴关系对其心灵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课本中会涉及“交友”,也会涉及“公民权利”等主题,老师们便会结合时事,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阐述观点、分享解决方案等形式,调动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进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孩子们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来源与力量,也在交流与碰撞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震撼意味着敬畏,意味着遵纪守法。道德与法治教育像一把思想上的“平安锁”,将危险行为锁在外面。


图片

(将戏剧融入道法课,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书本知识)




身体上的“平安锁”

建设运动型、健康型校园


我常常教导老师和孩子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面对欺凌,强健的体魄也是我们最可靠的资本。老人常说:“别人打你,打不过跑掉总可以吧!”话糙理不糙,面对强者或者人多势众的情况,孩子们要么想办法逃出危险,要么奋勇反击进行正当防卫。这时候身体素质极为重要。当然我不提倡“以暴制暴”,但面临极端危险的情况,我们的孩子要首先保护好自己!这也是广大家长的心声。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让孩子们运动。我们小时候都有晨跑,我也是在常年的晨跑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告别了“药罐子”,直至今天,我还每天早晨陪着孩子们晨练。作为寄宿制学校,我们有更宽裕的时间组织晨跑、晨练,每天的体育课也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了丰富的内容,在课后兴趣班、社团里挖掘有不同特长的孩子组成特训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训练。老师们会发掘校外各种体育竞赛,带领训练队参赛,与更强的对手过招,在荣誉中激发更大的运动热情。我相信,如果身处险境,我们的孩子即使打不过,也能跑得过!


图片

(运动型、健康型校园,孩子们运动热情满满)




氛围上的“平安锁”

营造温暖互助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这一把“锁”至关重要,是学校理应承担的责任,真正体现了教育者的情怀、智慧和力量。它面向全体师生营造了一种和谐互助、阳光向善的氛围,将人性中的自私、卑劣逼到角落,让欺凌不敢抬头,让每一个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这需要从办学者到每一位老师、学生达成一致观念,在方方面面渗透这样的教育。


小一新生入学,我们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拉着“小豆包”的手走入校园,以“过来人”的身份带他们熟悉教室,陪他们洗漱、叠被子、睡前阅读,消除离开爸爸妈妈的恐惧和陌生感,培养高年级孩子的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


图片

(大手拉小手,温暖的传递)



在学校的带动下,孩子们也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创设类似的活动,这一点更令我们欣喜,说明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种氛围。2020年疫情期间,孩子们居家上网课。高中一群品学兼优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自发举办线上讲座,开启了MLC(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由高年级的优秀学长学姐作为“学生导师”牵头组队,并专门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辅导低年级的学生,旨在建设一个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提高效率、传授申请经验、建立同龄人之间的成长交流平台。


凭借12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小学、初中、高中联动,“学长有约”讲座、“我的偶像学长”等活动层出不穷,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前往低年级分享自己各方面的经验,十分受欢迎。至此,我们互助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心灵上的“平安锁”

心理教育要让每个孩子真正受益


其实,当我们看到欺凌案件时,不仅要愤怒,还要深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欺凌者为何心灵如此扭曲、冷酷?被欺凌者如何安抚情绪、修复创伤?我们的心理教育任重道远、大有可为。配备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相对简单,但要真正做好不容易。让每个孩子受益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小学阶段,我们的心理教育重在融合、渗透。小学生年龄较小,单独开设理论课对他们来说比较深奥、枯燥,所以我们启蒙阶段的心理知识是融在了各种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三年级开展的“我的情绪朋友”主题教学中,每个班级精心制作了“情绪树洞”“温暖收集器”,同学们的小烦恼、小难题都可以向树洞一吐为快,感受到的点滴温暖、快乐,对自己的期许都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投入“温暖收集器”。年级每周会根据各班“温暖收集器”的“温度”,向各班颁发金光闪闪的“温暖班牌”。


初中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骤然增快,智力水平迅猛提升,自我意识强而不稳,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兴趣爱好日益广泛,人际交往欲望强烈,呈现出几大矛盾特点,即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我们的心理老师每天在咨询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做长期或短期的定制服务;用心整理访谈记录、学生帮扶案例记录等,并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做好保密工作;设立“情绪树洞”信箱,贴心地在旁边的小黑板用关键词回复解决办法,学生看到便心有灵犀地通过老师的指引化解自己的问题……


在全校范围,每年的5月是“心理月”,我们打通学部,开展心理游园会、主题拓展活动、专题讲座等。全校层面的大活动,提高孩子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个性化的帮扶,了解欺凌者的诉求,为其补上“生命教育”的一课,同时呵护被欺凌者的心灵,帮其勇敢地走出来、重新站在阳光下。


图片

(心理游园会,反校园霸凌主题桌游)



图片

(心理游园会,相信同伴,你是我的眼)




家校间的“平安锁”

家校携手设立防护网


每每出现欺凌案件,网友会纷纷指责家长、学校的缺席,作为校长,我如坐针毡、如履薄冰,人家指责得没错啊!办学者就要与家长站在一条战线上,携手搭建最牢靠的防护网,无缝衔接地守护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与老师、同学在一起,学校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实行过程性评价制度,将学生平时表现的点滴细节纳入考核体系,在各学部都有特色鲜明的诊断工具。


从每班的家长委员会、学部的家长委员会,到学校的家校委员会,我们要充分发挥作用,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请家长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这是常规动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初中开设了《家长讲堂》,邀请家长朋友举办讲座分享教育心得,老师与其他家长聆听经验。同时,也开设《学生讲堂》,同学们在讲座中围绕各种主题分享感受,既能起到榜样的引领作用,也会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带动学生更加积极阳光。


北方某地有一种古老的习俗,三岁时给孩子“上锁”,亲戚朋友送来祝福,祈愿驱赶病痛坎坷,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长大。十五岁时,在家长看来孩子已经成年,举行“开锁”仪式,祝福他进入人生新的阶段。我心中的这五把“平安锁”简单而朴素,包含的意思与这项习俗相似。惟愿普天之下的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地长大,从祖国娇嫩的花朵成为有力的栋梁之才。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