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老师推荐:《荀子·解蔽》(节选)
编者按: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是敬德书院推出的“敬德文丛”系列著作之一,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由数十位国学名师专篇推荐,精选历代古文名家名篇,打磨出八十篇精彩导读,适合各科教师深入阅读,以期解决传统文化学习及教育困惑,提升中华文化综合素养。本期与您分享钱逊老师推荐的《荀子·解蔽》(节选)。

《荀子·解蔽》(节选)
推荐者:钱逊
江苏无锡人。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等学术团体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及论文若干篇。
推荐缘由
《解蔽》是《荀子》中的一篇。荀子在这一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认识的重要问题:要避免片面性。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通病是为片面、局部的认识所遮蔽,而看不见全体的大理。文中他指出了常见的“蔽于一曲”的表现,分析了产生蔽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蔽的方法。荀子认为,从主观的方面说,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人们总以为自己正确,不愿听到赞扬他人正确和批评自己不对的话,这就免不了会“蔽于一曲”,陷入片面性。从客观的方面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事物都有不同的方面,单举一点不足以说明事物和道的全部。只注意一面就会产生蔽,看不到全体大理。他提出认识要“虚一而静”的要求:要能放下成见,不因已有的认识影响对新事物的认识;要专一,不要被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影响对此事物的认识;要静,不因梦想或胡思乱想影响对事物的认识。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特别是警惕和避免片面性,有着重要意义。
经典原文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①,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②。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③于道,而人诱其所迨④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⑤乎!德⑥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故⑦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⑧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⑨,此心术之公患也。

注释
①治:治理。这里是纠正的意思。复经:指恢复正常的大道理。
②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天下大道理只有一条,圣人只坚持真理。
③缪:通“谬”,此指对道的理解错误又荒谬。
④迨:通“怡”,喜爱。
⑤使者:根据上下文,疑为“蔽者”,即被蒙蔽的人。
⑥德:通“得”。
⑦故:即“胡”,何。
⑧浅:浅陋,指见闻少。
⑨相为蔽:交互造成蒙蔽,指一个侧面掩盖了另一个侧面。
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理。纠正毛病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偏见与大道理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各诸侯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导致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搞乱国家的君主,搞乱学派的学者,这些人的真心没有不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因此,他们与正确的治理原则背道而驰了却还一直自以为是,不知悔改。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
如果心思不用在正道上,那么就算黑白摆在面前而眼睛也会看不见,雷鼓之声响于耳畔也会听不见。更不要说那些被蒙蔽的人了。得了“道”的人,搞乱国家的君主在上面非难他,搞乱学派的学者在下面非难他,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哪些方面或哪些东西会使人受到蒙蔽呢?欲望会造成蒙蔽,憎恶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开始会造成蒙蔽,只看到终了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远处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近处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广博的一面会造成蒙蔽,只看到浅陋的一面也会造成蒙蔽;只了解古代会造成蒙蔽,只知道现在也会造成蒙蔽。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对立面的,无不会交互造成蒙蔽,这是人的心理或思想方法上一个通病啊。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明)王阳明
供稿:敬德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