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老师推荐:《孟子》(节选)
编者按: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是敬德书院推出的“敬德文丛”系列著作之一,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由数十位国学名师专篇推荐,精选历代古文名家名篇,打磨出八十篇精彩导读,适合各科教师深入阅读,以期解决传统文化学习及教育困惑,提升中华文化综合素养。本期与您分享梁涛老师推荐的《孟子》(节选)。 《孟子》(节选) 推荐者: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 执行主编。 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山东省“泰山学者” 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学思想史、 经学思想史、 出土简帛研究, 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思孟学案》《孟子解读》《儒家道统说新探》 等。 主讲课程有中国思想史研究、《论语》 研读、《孟子》 研读、 老庄研读、 先秦诸子概论等。 推荐缘由 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此讨论仁政,提出仁政的基础在于每个人都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将性善论与仁政结合在一起,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孟子开宗明义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将这种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政治上,便有了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需要说明的是,孟子这里所举,乃是一个“示例”,而非一个例证。孟子举出此例,其目的是让每个人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反省到自己亦必生“怵惕恻隐之心”,并援之以手,更进一步反省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亦有过众多类似的经历,从而洞见不忍人之心的存在。孟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就不是人了。 经典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④之心。非所以内交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⑥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⑦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 ⑧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⑨,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⑩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⑤内(nà) 交:即结交。内,同“纳” 。 ⑥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⑦端:开端,起源。 ⑧我:指自己。 ⑨然:同“燃” 。 ⑩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心理。先王由于同情、怜悯别人的心理,所以才有同情、怜悯百姓之政。以这种同情、怜悯别人的心理,去施行同情、怜悯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容易得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我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别人之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跌进井里, 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并不是由于想去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具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无能为力,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无能为力,是厌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但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西汉)司马迁
在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后,孟子又讨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的关系。并进而指出,如果能扩充四端, 便可以保有天下; 如果不扩充四端,连家室也保不住。所以,孟子虽然肯定人有良知、良能,有先天的四端之心,但更强调对其扩而充之、后天培养,这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
②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④恻隐:哀痛,同情。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