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军:浅谈中学古诗词学习的路径

时间:2025-06-27 浏览:2

作者:赵海军(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古典诗词教学如果一味以应考为目的,那么古典诗词的美和活力就会丧失。当我们抛开考试再去探究古典诗词,那么学习的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明确“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1]

 

一、对古诗词文化价值的认同 

图片

 

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古典诗词浸润了中华儿女的心。《论语·阳货》中认为学习《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群”,提高人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2]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都是在朗朗的诵诗声中长大,叶嘉莹先生堪称“诗词的女儿”,她曾说道:“只要有中国人在,古典诗词就不会消亡。”[3]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有很多哲理。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诗皆蕴涵着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情感。[4]如果中学生不认同古诗词的价值,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究寻找质疑的答案,我们相信学生通过细致释疑之后,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爱上古诗词。

 

图片


二、学习鉴赏古诗词 

图片

 

学习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是古今人们喜怒愁怨、闲适安静之情是相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变得富裕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则相对落后。如何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学会关注自然,倾听内心,拥有丰富而坚强的内心世界,学习古诗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古诗词有丰富的内容题材:送别怀人、羁旅思乡、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咏史怀古、咏物言志等。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有“三美”,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均齐),其实这就是对标古体诗而言的,诵读古诗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古诗词用简约的文字抒写最丰富的情感,是中国人抒发情感最优雅最恰确的方式。

 

图片


三、古诗词实践学习 

图片

 

古诗词的学习实践主要包括研学体悟、诗画结合、诗歌朗诵以及诗歌创作等。当下很多学校组织学生研学,研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研自然风物,研文化古迹,研生活体验,研科技创新……在众多内容中,传统文化研学的分量无疑是最受学校和老师看重的。往事越千年,神游故地,穿行在富有历史气息的景点就像穿行在荡气回肠的字里行间中,寻访古诗人的足迹,体味富有诗意诗情的古迹景点,在古今交融和时空的错位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到西安研学,要为探寻唐玄宗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杨贵妃的爱情而到唐明宫、华清池看一看;西安这座古都曾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畅快,这里曾有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忧国忧民,这里曾是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遥思,这里曾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灞桥遗风……

 

到西湖游学时总会让人想到苏轼的诗歌“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到这里一定要到白居易所写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去看看,也一定会想到杨万里所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的壮观景色——西湖的美通过伟大诗人的诗句给出最好的描写,在这里研学可以跨越古今研风景,研诗词,研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优秀的古诗词在不同的读者心中呈现不同的画面。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拿起画笔,画出诗词在自己心中呈现的美景。

 

人们都想梦回盛唐,盛唐最辉煌的还是诗词。每一个人也都有一个成为诗人的梦,所以在当下最红火的网络小说中的套路是:主人公穿越回古代,最常见的也是读者百看不厌的套路就是作诗赢得芳心,或作诗战胜来访使者的冒犯。

 

学习创作古诗词,可以学其形——或写景,或抒情;也可以学其神——这里有李白的飘逸,有苏轼的豪迈,有陆游的爱国之情,有李清照的孤寂……以诗歌抒发特定情境下的心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人们一旦遇到了与古诗人相似的人生境遇时,或畅意或失意,诗句会自然而然地由心底生发,诗句脱口而出,成为最高雅的表达方式。

 

朗诵是学习诗歌的钥匙。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诗歌千年的情感能量依然能够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点燃、激发。无论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还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古人学习诗词一定要重视诵读。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陶冶情操。

 

中学生要学习诗歌就要学会创作诗歌。古诗除了格律诗严格要求格律之外,其他诗歌创作难度不大。只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诗歌格式的知识即可,学生能够在特定情境下有了创作的冲动,那就开始创作一首诗,哪怕是打油诗,要鼓励学生写作诗歌,一旦打开了学生创作的匣子,诗歌就会慢慢成为学生抒情的方式。

 

图片


四、将诗歌文化内化于心 

图片

 

学生要学会用诗人眼光审美,与古人情感共通,诗意栖居。诗言志是儒家对于诗歌功用的说法,诗言志就是诗言情。[5]现代人尤其中学生表达情感的渠道应该很多,但是细想当下的学生到底是如何宣泄情绪的呢?作为传承千年的诗歌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当他们高兴时,能否想到:

 

白居易:“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

 

李持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人月圆》)

 

赵嘏:“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喜张濆及第》)

 

苏辙:“心知故人到,惊喜不食言。”(《龙川道士》)

 

杜范:“妙句鼎来方对客,共吟惊喜欲忘餐。”(《次花翁第三雪》)

 

当他们心情不快时能否想到: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柳永:“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查慎行:“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三闾祠》)

 

内化诗歌文化就要有诗人的视角,能够感受生活和自然之美;有诗人的智慧,笑看云起云落;有诗人的情怀,爱国济世或诗意栖居。总之,学生学习古诗词意义重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古诗词好好教给学生,让诗词代代相传,浸润中华儿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43。

[3]道中华.《缅怀叶嘉莹先生:诗词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2024年11月25日。

[4]杨承静.《浅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语文天地,2018,(28):48-49。

[5]王培友.海淀敬德书院讲座讲稿。


图片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学刊》<2025春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