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论语》中的仁礼中庸思想(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韩星 《论语》中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被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条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而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的构建又是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和”是完成整体构建的方法论原则和标准。 1 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这就是说,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执政者正,便可不令而行,风行雨施,及与下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在这个基础之上,他进一步推论,认为政治过程是一个由修己到治人的连续过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修己为为政之本。安,就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稳定。社会何以能稳定?不是靠压迫和欺诈,而是要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和规范——礼乐刑政一整套东西。朱熹注云: “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可谓深得圣贤旨意。 2 孔子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 提出了“克己”的要求 这就是有名而也有误解的那句话: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对于“克己”的“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释为“胜”、“克制”,一是释为“能够”、“堪能”。从《论语》的有关论述看,把“克”解释成“克制”似乎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其实,孔子自己对“克己”自有一套论述的。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约”,即约束。 《论语·里仁》云:“以约失之者鲜矣。” 朱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他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朱注:“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颜渊》) 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朱注:“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可见孔子是从学与礼的相反相成中来谈的,学要博,礼要约。“约之以礼”与“克己复礼”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以礼来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克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孔子在回答樊迟问如何“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戒。他说: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克己”还要自省、自责、自讼。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朱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前者是积极的向善,后者是消极的自防。曾子还更明确地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朱注:“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是说曾子注重内在修养,事事反求诸己。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他还语重心长地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感慨地说: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克己”最彻底的要算“不争”、“无争”了,这与道家思想甚为接近,是早期儒道关系还不紧张时受道家的影响,也说明儒道思想的有同一的一面。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这是辨证而正面的要求。 又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可见,不争也不是绝对的任何如何竞争,而是认为应有正当的符合礼乐文明的“争”。 3 孝悌是修己的一项基本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因为孝悌与政治相通,因此当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时,孔子回答到: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就是说孝悌本身就是政治,或者说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孔子把孝悌看成是“仁”的“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朱注:“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孝悌成为仁民爱物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到孝呢?一是合礼。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生前死后都能以礼待之,便是孝;二是真情实感。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即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感情,不然,与对待犬马就没有分别了。 4 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 当樊迟问仁时,孔子说:“爱人。”(《颜渊》)历来对仁的解释众说纷纭,然而爱人是其基本的精神,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 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所谓“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样由己及人,人己对待。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5 以“仁”的精神贯彻于政治生活中, 要做到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既深且巨。 关于修己方面还有忠、信、智、勇、恭、宽、敏、直等,可以说与前面所述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构成了由个体出发的人生道德的一极,但这一极绝不是封闭的,纯粹的,而是开放的,与下面要讲的另一极——治人是相通相连的。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学刊》<2019年冬刊>,原文刊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第十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