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宝瑞:传统蒙学对当代识字教学的启示
作者:彭宝瑞(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
蒙学教育产生历史久远,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蒙学教育出现了种类齐全的蒙学识字教材。提起蒙学书,大家并不陌生,头脑里自然蹦出“三百千”这几个字。“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千百年来,一直都被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物,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生活怎样动荡,几本书都会在读书人心中深深地烙下印痕。结合小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蒙学书又都有相应的改变,它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表达方式,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将识字与写字变得轻松起来。 小学生识字不多,蒙学教育就更加重要,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背诵功用,更多的是给这些低幼儿一个认识汉字的钥匙,让他们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人文的魅力以及正确的审美情趣,使得识字与蒙学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正是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传统蒙学中的基本作用与魅力 蒙学作为我国国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智慧结晶。目前国内外对于蒙学教育,以及蒙学对于中小学生教育的研究都属于拓展和深化阶段,而蒙学本身也是从文白直译和少儿诵读入手,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促发了识字这一枯燥过程的有趣一面。作为传统语文教育当中一个载体,传统蒙学在汉字养成教育上有其特有的启示方法,从读音,到字形,到字意,有一套完整教学手段,至今仍对学生认字启示能力有着深刻的意义。 我们从传统的蒙学著作入手,针对其识字量、形式、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01 识字量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选用的都是常用汉字,其中鲜有偏字、生字,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其字体质量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所以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字数上也是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的。 02 形式上 蒙学著作篇幅都比较小,其文字多以押韵及对偶句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在每句的字数上都很短少,采用三字句、四字句为主。成书最早的《千字文》,据说是梁武帝为了女儿练习书法,命散骑侍郎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成文。全文四字一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朗朗上口。 03 内容上 其文字多以押韵及对偶句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儿歌,这可以带给儿童很大的新鲜感与快乐感,这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这样的文章使识字过程融入到有趣的节奏当中,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感受文字魅力的能力,当他们在快乐中记住文字的时候,在长大后就会对其中的含义豁然开朗,蒙学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如《千字文》开篇从天地讲起,让儿童认识一些自然现象,生活器物,果珍蔬菜……接着讲了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功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自己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做人还要知过必改,讲信用,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等。《千字文》还讲了古代帝王的文治武功,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在现代看来,一本小小的千字文,堪称是一本百科全书了。 04 教学实践 传统蒙学在对小学生识字教学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也很重视,这种培养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通过字、语集合完成的。 小学低年级幼童身心发展刚刚开始,其对待周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是好奇的,同时对待好坏也是难以分辨的,此时识字,作为他们人生首个具有实用性的学习途径就尤为重要,而蒙学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培养,可以把善恶美丑等观念先置于他们的潜意识当中,从而起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 二、传统蒙学与识字教学的结合 当代中国式教育,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无论中学、大学,甚至是小学识字也是同样,反复的词组背诵,不仅让低幼龄儿童感觉乏味枯燥,而且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这样下来,学习者根本无法体会到汉字的真正魅力。 但是蒙学的识字方法就显得乐趣横生了,文本简单整齐、合平仄、讲对偶,适合诵读记忆。很适合低幼龄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规律,如同歌谣一样。当他们觉得念诵这些文章很好玩的时候,他们就会反复地重复,逐渐地加深理解,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对这些文字产生自己的感知力与认知力。比如《声律启蒙》这部经典著作,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蒙学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最大的作用,一方面是识字,而从识字则可以引申到另一方面便是“做人”的教育养成。《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这种榜样故事,无论是从方式还是从里面的内容上讲,都是烦躁、乏味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蒙学识字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有一种“鼓励”作用,传统教育中,每当学生记不住或者写错的时候,教育者一般都会采用反复抄写的惩罚措施来进行处理,这样下来,心智尚不健全的低年级儿童一般会产生畏惧心里,从而慢慢地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破罐子破摔,完全放弃了对文字的爱好;但是蒙学却不相同,传统蒙学中有一种“隐形鼓励”,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进行鼓励。蒙学识字作用如同上述提到的戒尺,非备而不用,而在于备而少用,目的在于纠正与鼓励,长久下去,这种“隐形鼓励”手段,会促使孩童对识字的初步印象的形成,具有长久并且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蒙学读本通过独有的文本特征,轻松的说理方式,以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轻松中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这也是传统蒙学对低年级识字教育最大的启示作用。 三、结语 传统蒙学的“识字”教学,不追求深刻理解字义,但要求准确发音与字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识字习得能力;在识字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不会采用偏激的纠正手段,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而是通过“隐形鼓励”的教育模式,循序渐进,完成识字教学目的,对于我国当代小学低年级教育,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学刊》2019年秋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