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侠:如何将《文心雕龙》的智慧运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郭利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文章学、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除末篇《序志》外,可分为四个部分: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指出了指导写作的原则:倚靠“五经”的雅正文风,吸取纬书、楚辞的奇辞异采;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分别论述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三十多种体裁的作品,每篇都叙述源流、解释名称性质、评述代表作家作品、指陈体质特色和规格要求;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泛论写作方法,不仅谈论了通篇的体质风格,也探究了用字造句和修辞方法,此外还论述了文章构思和结构安排等问题;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属于杂论性质,其中《物色》篇直接谈到了写作方法,其余则谈论了历代作家的才能品性、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自然景物的关系。
我们在袁济喜教授的带领下较为深入和系统地学习了《文心雕龙》的部分篇章,其中《神思》《情采》及《物色》三篇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作文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习作要求是让学生选择一种印象最深刻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写的时候除了要把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写得具体外,还要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到了《文心雕龙》中的《神思》《情采》《物色》这几篇中的精要内容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情采》篇中指出:“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这部分阐述了“为情造文”的创作取向,提出为抒情而创作的文章就会体现出精要简约且情感真实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思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AI也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那么我们学习写作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区别于AI的是什么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就是独特的生命情感体验,这是一篇文章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习作中对表达情感的要求——真实自然。从创作的源头就明晰了取向:要为情而造文,决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在本单元习作的创作过程中,离不开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落实——体会例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在交流平台中为学生总结了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精读课文《匆匆》一文中,朱自清先生借助一连串的问句,一一列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直接抒情,或融情于事;而史铁生先生在《那个星期天》中则通过融情于人、事、景来流露感情;在初试身手部分,对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初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表达方法。


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通过批注和课后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如何表达真实情感。基于单元学习材料,结合《神思》《物色》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创作。如“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与外物交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让自己的感情充分流露。关于如何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物色》篇中提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累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曜星’,一言穷理;沃若两字连形……”,景物有尽而情韵无穷。
总之,在与学生分享《文心雕龙》相关内容之时,学生纷纷赞叹其文韵之美,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本书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里面有很多内容可以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本文来源于敬德书院2024年《文心雕龙》研读班课程文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