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骞:浅谈训诂学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许骞(红英小学唐家岭校区)
摘要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探究古义和引申义的一门学问。其形训、音训、义训的方法,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大有裨益。本文将训诂学应用于识字教学中,也拓展到古诗教学中,这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又云:“诂,训故言也。”黄侃先生指出:“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训诂学,它主要就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字词。要读懂古代文献,了解文辞义理,必须通晓文言。训诂学就是考察文字古义和引申义的一门学科,也是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在汉语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训诂学所带来的作用也是意义非凡的,除了能够指导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以外,还能指导语文教学,无论是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还是小学阶段的字词教学和诗词教学,都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分别探讨训诂学在小学阶段的字词教学和诗词教学的应用。 一 训诂学在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多,要想从字音、结构、笔顺让学生来分清字形、记准字义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会削弱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但是如果能够结合低段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字源字理的小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在字词教学中融入训诂学知识 汉字的数量繁多,字形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同时同音字,多义字,形近字也多。如何区分它们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在逐步探索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在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就会播放《三十六个字》这部动画,影片借用三十六个活动的象形文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里面介绍了红“日”蓝天,远“山”近“水”,“鸟”在飞翔,“象”在吸水等等,学生通过短片了解了每个汉字其字理都是可循的。在一年级上半学期,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了解象形、会意、指事、形声。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这一课,学生初次认识象形字,教师从图片开始,再到甲骨文、小篆逐步到楷书,让学生对汉字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象形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教师会相机解释每个字的字义,如“日”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太阳”,后引申为“白天”,就是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又引申为时间单位“一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时,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字和图的相似处)。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而且很容易记住,这便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生字的强烈的愿望。 再如,汉字中的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到了汉代,占80%左右,现代更达到90%以上。形声字,就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字。形声字的形符所表示的意义,是指字义大的类别。如“松、柏、杉、杨”,都用“木”做形符,表示它们是树木一类。所以只要知道了形符,就能大致知道字义。声符是表音的,知道了声符,大致能知道字的读音。例如在课堂中出示形声字“清”后,学生能够非常有条理地说出“清”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它的形旁,表示和河流有关,右边是它的声旁,青色的青,所以这个字读“qīnɡ”。 当教师把训诂知识融进汉字教学后,不仅识字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二)利用训诂学知识纠正错别字 识字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写错别字,教师会用通过字形、字音、含义和口诀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但是这些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利用训诂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和由来有了一定了解,能够使学生正确使用字词。李运富先生在《汉字汉语论稿》中指出的“字理就是汉字形体的所以然,也就是反映在汉字形体上的客观理据。那么,如果我们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或变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某个形体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这就是字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的都是现代汉字。而如今汉字都是经过长期演变并由今人加以整理而形成的,其中有些字的字理从古至今并未改变。例如“明”的字理是“日月”之光明亮,“清”的字理是从水,青声。但是,汉字当中还有一部分字从字形上很难一眼看出字理。 例如,学生在学习“到底”的“底”和“低处”的“低”的时候,容易弄混淆。那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训诂的角度进行讲解。 “底”是会意字,从广,其形像搭建在山脚的棚,表示底下;从氐,氐是树的根;氐兼表声。本义是物体最下面的部分。甲骨文为 “低”是会意兼形声字,原作“氐”,字形像一个人侧身手持重物的样子,表示“低垂”的意思。甲骨文为 由上可见,“底”和“低”从甲骨文看,在字形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和其本义联系起来理解,就会自然区分开。 二 训诂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学生想要了解还原诗歌的意象和构造诗歌的意境,不仅仅是依靠教学时采用朗读和图片,还可以通过运用训诂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一)帮助理解诗歌关键词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能够背诵诗歌,甚至有学生能够说出诗歌的大意,但是这些往往是死记硬背后的结果。例如,学生能够倒背如流的《春晓》,那为什么“晓”就是天亮的意思呢?如果教师能够讲清出“晓”的字理,那学生就是不是单纯记忆那么简单了。通过训诂可以知道“晓”是个形声字,从日,表示日出天亮;尧表声。本义是天亮。《说文解字·日部》:晓,明也。从日尧声。通过“晓”的字理,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诗题,从而更好地进入诗歌的学习。 (二)更好感受诗歌意境 明代的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中曾提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通过字理入手,利用汉字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让学生能从汉字出发感受诗人描写诗歌时的真情实感。如《敕勒川》一诗中,将“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见牛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再看“穹庐”一词,“穹”本义是中间隆起,四边下垂。“庐”本义是田间临时搭建起来的比较简陋的棚舍。学生理解了“穹庐”的意思后就能想象到敕勒人民以天地为家的情感。由此,学生能够从抽象渐渐过渡到具象,准确理解作者描绘的景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提高默写诗歌的正确率 学生在进行诗歌填空的时候,容易把同音字写错,但是如果通过字理加以理解,这种错误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如《望庐山瀑布》里“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生”常被学生写成“升”,“生”的本义是“生长,长出”,“升”的本义是“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后延伸出“向上、高起”义。而根据诗意,“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外形像座香炉。而香炉峰的瀑布,在太阳的照射下,蒸发产生了烟气。因此用“生”,从没到有,才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理解了字义字理就很好理解了。 三 小结 将训诂学应用到小学的识字教学和诗词教学中,一来学生对汉字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根本上掌握每个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来学生能够借助训诂学的知识,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感受意境,并且正确默写古诗。这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但是,教师在课堂引进训诂学知识时也要拿捏有度,不能反客为主,偏离了教学目标,这样就不是应用训诂学的最初目的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些训诂学知识,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和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1年春刊>),金文为
,小篆为
。《说文解字·广部》:底,山居也。
,金文为
,小篆为
。《说文解字·人部》:低,下也,氐声。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