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苑(二)

时间:2018-01-09 浏览:1284
图层2(1).png

藏书阁



分割线.png

blob.png 教育功能 blob.png


1.jpg

  藏书功能是书院的重要功能之一,自书院建立以来,收集了包括传统经典文化读本、世界教育名著、古今教育家文集、以及文史哲、学科思想史等在内的图书资料,同时,将书院、教科院编辑、编著的优秀文集、教材、刊物也加以收集和整理,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文化品味的国学资料中心。藏书斋除具备书籍、资料的存储功能外,还与以礼厅、会友厅一起组成了特色鲜明、内容精当的展厅,集中展示50年代至80年代海淀教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照片、文件和资料,是对所有为海淀教育发展做出奉献的人们的纪念和缅怀。


blob.png 匾  额 blob.png


blob.png  【题写人】李晓军

  李晓军,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教授、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曾获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绘画作品也多次获奖。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

图层2(1).png

以礼厅



分割线.png

blob.png 教育功能 blob.png


2.jpg  “礼之用,和为贵”。以礼厅是专家、学者和学员开展自修、小型会讲、研讨交流活动的极佳场所,空间适中,设施齐备,可同时容纳8-10人开展小型修学研讨活动。同时,以礼厅日常也作为展厅使用,集中展示60年代至70年代海淀教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照片、文件和资料,让前来书院研修的老师们感受到海淀教育前辈的工作热情与风采。



blob.png 匾  额 blob.png


  【题写人】李晓军

blob.png

  李晓军,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教授、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曾获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绘画作品也多次获奖。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


blob.png 老 教 具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图层2(1).png

会友厅



分割线.png

blob.png 教育功能 blob.png


9.jpg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会友厅不仅是海淀教育历史展的展厅之一,而且是老教具的展览馆。前来研修体验的老师,因会友厅的老照片、老物件的感染,往往会低头沉思,感叹岁月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





blob.png 匾  额 blob.png


  【题写人】曾 翔

blob.png

  曾 翔,号一夫、木木堂、曲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全国十六所大学特聘教授。作品曾连续获得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书法群星奖,世界华人2007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优秀奖。出版编辑《曾翔书法篆刻作品集》、《当代名家新作——曾翔卷》、《中国书法家书风——曾翔卷》、《汉字印象》、《曾翔书画作品集》、《曾翔画虎》、《曾翔08新作》、《曾翔篆书千字文长卷》等;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大师——颜真卿》、《世界艺术大师——克里姆特》等。


blob.png 老 教 具 blob.png


4.jpg  (1)60年代:电唱机

  (2)70年代:开盘录音机(开盘录音机不但用来录制音乐与语言节目,而且常常作为声源设备使用。虽然开盘式录音机与盒式录音机相比显得体积和重量偏大,但是大多数专业开盘式录音机具有盒式录音机所没有的电声性能,例如,力矩马达可控性好,走速平稳,带速分级可选等);胶片电影放音机;电影录音机;电动式扬声器;9寸显像管电视机;晶体管日用电唱机;动圈话筒;收音机;电视机;书写投影器(是在幻灯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放大器。投影器的基本结构与幻灯机相似,但改进了光源和聚光镜,新增了新月镜和反射镜从而使投影器不需要严格的遮光就可白天在教室内使用)。

  (3)80年代:电视机;幻灯机;投影教学幻灯片(幻灯机是将要显示的幻灯片,由光源通过光学器件直射到屏幕上进行显示的设备。幻灯机最早是作为传教士的传教道具而出现的);录音机。

图层2(1).png

景观绿植



分割线.png

blob.png 油  松 blob.png


5.jpg  油松树干挺拔苍劲,茁壮生长,四季常春,不畏风雪严寒。独立的个体姿态非常优美。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松为“公”,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曾撰《十八公赋》;清人陈扶摇所撰《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松树确有受封者。泰山有“五大夫松”,为秦始皇所封。

  属于常绿乔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故此,松树亦喻长寿,“寿比南山不老松”。

  敬德书院宅门影壁后有松一株,寓意着“迎客”与“高朋满座”。详细来说,即“娟娟玉屏迎客松,轻舒翠袖美姿容。迎来春色送秋去,年年月月接宾朋”。


blob.png 海  棠 blob.png


6.jpg  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里所说的“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它们都是蔷薇科的植物,但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属苹果属,而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属木瓜属。

  海棠花娇艳动人,被喻为“国艳”,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的称号,也有“解语花”的雅称。文人们用海棠寓意佳人,表达着思念、珍惜、慰藉和从容淡泊的情愫。又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贵”;与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报寿满堂”;与五个柿子相配,寓意“五柿同堂”。


blob.png 牡  丹 blob.png


7.jpg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自秦汉时以药用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组成部分。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中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blob.png 芍  药 blob.png


10.jpg  芍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因为它开花较迟,故又称为“殿春”。

  《诗经》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最早见于晋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那时已有重瓣品种。隋代已有园艺栽培,经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种增多。宋代以扬州栽培最盛,元明时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陈淏子的《花镜》记载了88个品种。1949年后,各地栽培渐多,品种达200余种。欧洲的芍药栽培,是从中国引进栽培品种后开始的。

  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芍药又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的咏芍药诗篇。


blob.png 宣  草 blob.png


8.jpg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xuān)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萱草的另一称号为忘忧(即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这是因为,古人的寝室有“前堂”与“后室”之分,“后室”亦称“北堂”,北堂常常是母亲的居所。因为古人多于北堂种植萱草,后人也将萱草借代为母亲,说它能使人忘记忧愁、给母亲带来祝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

  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得此名。


本文摘自:敬德书院《2015游学课程》文集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