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行远││立志在天地养人心归仁

时间:2019-10-15 浏览:1505


编者按

      在海淀北部的鹫峰南麓,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一座传统的四合院掩映其中,青瓦灰墙,绿棂红窗,寿石竹林,椿萱丁香,古典厚重的气息中又不失灵动雅致。2014年9月28日,海淀区委、区政府在此创办了海淀敬德书院。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继承传统书院“育人重品德、课程重思辨、学习重讨论、教授重义理、学术重并蓄”的治学思想,结合中小学实际需求,确立了自己的办院宗旨: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书院先后延请30余位学界建树丰厚的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遍邀名家大师来此讲学论道。我们将以图说的形式,为您展现敬德书院的春花秋月,邀您一起守心灵一方平静,悟师道千古儒风。

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肩负人文教育使命



兼容古今治学之道



秉承中华文化精髓




◆ ◆ ◆ ◆

笠僧堂

◆ ◆ ◆ ◆








      笠僧堂位于书院东侧,占地272平方米,是书院四合院外的主要建筑,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1923年李石曾先生在此创办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1924年底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三位将军为国兴教,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笠僧堂即当时捐建的学校图书馆(兼礼堂),一直保存至今。

       2016年笠僧堂修缮一新,成为书院百人讲堂,著名学者、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先生亲笔题写“笠僧堂”匾额,使这栋历经沧桑的建筑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讲堂内设古朴典雅的讲台、桌椅,营造出静怡、雅致的论讲修学氛围,墙壁上悬挂有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创办过程中数十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并配以介绍文字,默默述说着先辈、时贤对教育的朴素情怀与热忱希冀。此外,堂内设有完整的现代多媒体视听、传输设备,可为学术论坛、会讲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书院的春、秋季论坛和主要学术会讲活动均在此堂举行,使端庄古朴的笠僧堂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 ◆ ◆ ◆

匾额

◆ ◆ ◆ ◆





撰写人:爱新觉罗·启骧





       爱新觉罗·启骧,满族,雍正第九代孙,1935年生于北京。他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员,1998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学典籍书法系列丛书”《书法诗经》的创作者之一。


◆ ◆ ◆ ◆

对联

◆ ◆ ◆ ◆









简体:

读书对圣贤求世道还古

立志在天地养人心归仁


①“求世道还古”见于明代还古书院楹联。还古书院位于休宁万安山,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创办人为王门弟子县令祝世禄。该书院宗王阳明,只祀孔子,明代为王派讲会中心,曾举行新安大会七次。另,“还古”谐音“环谷”,暗指敬德书院位于环谷园路。

②归仁:出自《论语》中“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指归附仁德仁政。


◆ ◆ ◆ ◆

历史文化

◆ ◆ ◆ ◆









1923年,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成立,即今天的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1924—1925年冯玉祥(字焕章)、胡景翼(字笠僧)和孙岳(字禹行) 为学校捐建了图书馆和门前石桥,这两座建筑完好保存至今。

提到笠僧堂,就不能不提到李石曾,就不能不提到中法大学。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中国的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有许多都曾留学法国,其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不论是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还是英国。政治上,法国曾经培养过周恩来、邓小平、陈延年、李立三、徐特立,培养了国民党的元老李石曾、吴稚晖;也培养了著名军事家朱德、陈毅、聂荣臻以及教育界的领袖人物蔡元培……

这些精英与李石曾关系密切。因为李先生在法国时开设了豆腐坊,为留法学子提供了大量支援。在彼此影响之下,这些精英留法归国后,对教育无不密切关注。

1920年,北京中法大学在西山碧云寺法国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创办人为李石曾、蔡元培、贝熙业等人。学校一经创立,便声名鹊起。

中法大学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学制上模仿法国大学区制,也就是说,中法大学不直接提供高等教育,而是包括大中小学三级教育,京城内外皆有校区。其次,教学上中法大学十分注重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不但在城里设有数理化各类实验室、标本室、钢铁工厂,而且在西郊设有西山学院。

中法大学的办学宗旨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沟通中西文化,并注重实习和应用。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周围群山环绕、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体现了李石曾的教育观——清净自然。

基于这样的教育观,1924年3月,李石曾来到北安河皇姑园(“皇姑园”,又名“黄瓜园”,后改名“环谷园”),经多方筹资,购置并修缮了丁香院作为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校址的一部分。1924年底,国民军的三位军长——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慷慨解囊,共捐献3万大洋建立起图书馆(笠僧堂)和门前石桥(禹行桥)。

解放前夕的温泉中学,已经成为北平地下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据点。“发展个性,陶冶品格,训练技能,养成健全公民。”李石曾先生的这一思想成为温泉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贯彻于各项教育活动中。

1950年,在战火硝烟的时代中成长了30年之久的北京中法大学附中重获新生,更名为中央重工业部职工子弟温泉中学。

1953年,重工业部将该校移交给北京市文教局,校名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一直沿用至今。

岁月荏苒,清末的丁香院以及民国的笠僧堂随着中法大学附中的变迁一起成为了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而这两座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于2014年被海淀区政府改建为海淀敬德书院,与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隔桥而望,尤其是丁香院,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浓缩了教育先驱们的人文情怀和清式皇家建筑的一丝余韵……


◆ ◆ ◆ ◆

中法大学年谱

◆ ◆ ◆ ◆









1920年  北京中法大学在西山碧云寺法国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创办人为李石曾、蔡元培、贝熙业等人。大学刚成立的时候只有文理两科,首任校长是蔡元培先生。 

1925年  北京中法大学已经初具规模,大学部有四个学院,分别以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即服尔德学院、孔德学院、居礼学院和陆谟克学院)。除了大学部以外,中法大学还设有中小学部。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北京中法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设立了药学专修科,在北京除设立附属高中以外还与北京研究院组成调研组。

1937年  抗战爆发,北京中法大学因为不愿意接受北平日伪政权的领导,于次年被迫停课,迁到云南昆明。

1946年  抗战胜利,大学部迁回北京。

1949年  北平解放,北京中法大学因为经费困难,由私立改为国立。

1950年  中法大学被其他三所大学合并,其中文理系、法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入南开大学,数理化三科并入华大工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至此,北京中法大学正式宣告关闭。


◆ ◆ ◆ ◆

笠僧堂碑文

◆ ◆ ◆ ◆









       惟北京西峙①太行,洞达万方,晨雾披草树,晚霞蒸流烟。庚申之岁②,李公石曾留法而归,履西山,购宅院,兴教育,办学堂。肇③有中法大学之立也,携华天际,掩抑尘浊,群贤毕至,高士云集。李公犹念稚子得书之艰、求学之难,遂建中法大学附中,启幼童发蒙之径。甲子④秋,爱国将领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得闻此校,念及国事日棘, 学术日堕⑤,即慷慨解囊,赠以重金。李公欣其嘉惠,修桥筑馆,为学校藏典之室,亦学子读书之所。然乙丑⑥夏,馆舍未成,胡将军即因病辞世。胡将军景翼者,陕西富平人也,字笠僧。斯人长往,诸同仁为之伤悼不已,遂颜⑦其馆曰“笠僧堂”。


【注释】

①峙:直立,耸立,峙立。对峙(相对而立)。此处指笠僧堂的位置在京城之西。

②庚申之岁:即1920年。中法大学成立于此年。

③肇:开始,初始:肇始。肇生。肇端。

④甲子:即1924年。此年发生北京政变,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三位将军汇聚一起,在世事纷繁中不忘教育,为中法大学温泉附中捐资三万大洋。

⑤学术日堕:在后人眼中,那段混战时光是中国学术的辉煌岁月。但在时人眼中,却是学者屡被战火打扰,无法安宁做学术,学生多被硝烟干扰,无法平静上学堂的年月。

⑥乙丑:即1925年。此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胡景翼病逝于河南开封。

⑦颜:颜在古汉语中有“颜面,脸面,门上的匾额”之意。此处为润色、命名、取名的意思。


◆ ◆ ◆ ◆

禹行桥

◆ ◆ ◆ ◆









       禹行桥又名将军桥,得名自孙岳将军。因为孙将军字禹行,曾与冯玉祥、胡景翼共同捐资修建了笠僧堂与门前石桥。后人为纪念孙将军,便把这座环谷园石桥称作禹行桥。


◆ ◆ ◆ ◆

焕章园

◆ ◆ ◆ ◆









       焕章园得名于冯玉祥将军,因冯将军字焕章。1924年,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两位将军共同为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捐资一万大洋,为学子教育奉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2014年,敬德书院在翻新笠僧堂时,设计兴建了堂后小园。书院学子认为任何为教育做出奉献的人都应该得到纪念,便称呼此园为“焕章园”。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