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敬德读书会”二期结业暨三期开班仪

时间:2016-04-23 浏览:1242

        blob.png

        blob.png


   

       早春三月,青草绿芽,枝头的嫩柳初露,山中的花苞未发。西山脚下,敬德书院明德讲堂里又迎来了新一届“中华·敬德读书会”的学员教师们。经历了一个寒冬,孟子读书班和学庸读书班的学员们汇聚一堂,明德讲堂又散发出它的生机与光辉!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颍惠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以及中华书局的几位核心成员倾情出席。仪式上,班主任高丹老师利用音乐PPT带领大家回顾了去年孟子读书会的活动历程,并作班主任工作总结汇报。来自石油附小的李琢文老师以及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王薇老师分别代表二期、三期学员讲话。接着,中华书局张燕老师代表书局表示愿意继续与书院合作,支持读书会的系列活动。最后,书院执行院长吴颍惠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对读书会学员的状态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学员教师们可以学习读书会的创办模式及方法,今后在学校开展各自的读书会,进而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后,李山老师正式开启了学庸读书导读课程的讲授。本次讲座内容为“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精神”,可以看作从《孟子》到《学庸》读书的一个过渡。

      本次读书会,李山老师主要谈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非宗教而宗教”属性

       杨向奎先生曾言,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教主而起教主作用的是孔子,不是宗教而起宗教作用的是儒家。”儒家非宗教的学说而能“起宗教作用”,就在其人性的“性善”之说,也就是在孟子说。宗教,一般要有至上神,如基督教。儒家的“非宗教”在其无神,无神而能起宗教作用,就是因为“性善”之“性”,上通于天地,下贯于人心。这其间根本不允许有什么神的存在。

孔子讲人性,既谈性相近,习相远,又讲良心的不安。《中庸》和《性自命出》继而讲“天命之谓性”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已经从人性方面将人与天地在逻辑可能性上联为一体。孟子建立了儒家神圣人生的修养方式:“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尽心”,指的就是体认我们内心中那个道德心的根芽,使之由不自觉变为自觉,使之由潜在变为显著的存在。体认到我们内心中的这点善的根芽,也就体认到我们的人性是“善”的,也就体认到我们的心之“善”,与宇宙天地的“生生之德”,原来是有实际的关系的:上天之性,贯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内涵在喜怒哀乐之“性”中的那点恻隐、羞恶等“四端”之心。因此,要成就伟大的人生,就必须反身求诸己,求得自己的内心那点“善”的端绪,开发之,存养之,坚持不懈,就可以成为尧舜一类的人。在孔子那里,尧舜的人生,是“博施济众”的人生,但在孟子这里,尧舜式样的人生,则更倾向于伟大的道德人格型。“大丈夫”一词,正是这样一类人生的表达。孟子正是用“大丈夫”表达了先秦士人的最高觉悟。
   

(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
      《论语》不见”大丈夫”,多言“君子”,开大丈夫先声的是曾子: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原因在于:孔孟时代不同。《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心上》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以见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没有孟子那样激情波澜,《中庸》里有关于“强”的论述。子路问“强”,君子的“强”是站在理上。宋元后不喜硬邦邦的儒。狂生不值得赞同,讲求中道而行。比如韩愈,虽高举儒生旗帜,一旦遇到困难,就不能独善其身。当我们处在穷困的时候,别犯太低级的错误。骨子里是文人,非要冒充儒者。这并不是大丈夫的行为。


(三)孟子的“浩然之气”

       提出“浩然之气”之说最早在《管子·内业》: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源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
       看这“行气”的伸展进退,它也最终将根基身植天地之间,《孟子》和《管子》中对“气”的四塞天地的说法一致。管子与孟子时代差不多。在四书体系里,曾子只言:“出辞气”;《大学》《中庸》里也没有提到“气”,只有孟子突然出现“气”。日本学者认为气之学说来自黄老。李山老师也认为孟子的气说与儒家思想体系不相吻合。由于孟子在齐国,接受到黄老,因此极有可能受其影响。

(四)为什么修浩然之气
       对于为何要修浩然之气,李山老师认为就是做人要有能力对抗诱惑,不动心,坚持本色。如《尽心下》: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面临的诱惑比孔子时代大得多。练口气,不动心。另外,孟子“窃负而逃”的例子也说明,面对亲情,舜的选择也是首先要尽到人子的本分,然后才是天下、权力、法度,这些都说明了做人的本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舜的本色。直在其中,即第一反应。浩然之气、大丈夫之心不是外扬的,要沉住气。这符合我们的人格教育,无论遇到什么,守住本心,不要忘了自己是谁。即使不能彻底守住也要知道没守住是惭愧可耻的。安顿自己,把握自己,不要失去本色。孔子曰“吾少也贱”,即是本色。老师要参透浩然之气对今天到底有什么用,明确自己要给学生什么,教学生做一个有底线、有品格的人。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