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言”到“儒行”

时间:2016-04-23 浏览:1324

 2015520日,时值春末,敬德书院风景宜人,既有众卉之余芳,又兼夏木之葱茏。继昨日儒家文化与家庭教育春季论坛之后,敬德书院又如约迎来了读书会的那群虔诚的读书人。著名学者钱逊教授也再次来到敬德书院,在读书会第十次读书活动上为大家讲解《论语》子路篇


  按照常规,活动开始是第三组老师们的读书展示,由理工附中袁聪老师介绍小组成员及筹备情况,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刘莹老师代表本组老师做了精彩发言。刘老师从《论语》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礼乐这一主题选取了《论语》十五章,从的内核、《论语》中的礼乐并称的历史缘由与现实意义几个角度进行了阐释,梳理完备,表述清晰,展现出了较好的古文功底。纵观三次的读书展示活动,老师们的小组展示可以说是渐入佳境,更加系统而有条理。

 

  随后,钱逊先生肯定了读书会的活动形式,并对小组成员的展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海淀区以读书会的形式引导中小学教师学习经典,改变了过去听讲座似的被动接受,这是非常好的。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归根到底还是要读经典。他的父亲钱穆先生就很重视读《论语》,主张读一章,解一章之义,逐字求解,掌握义理。要体会文意,更要追问读后的实际收获。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要弄清楚是什么意思,孔子是否可以做到不愠,他为什么能做到,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以此来规范言行等等。通过这样的追问,对《论语》的理解就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渗透到行动中。经典学习一定要从儒言儒行,正如宋儒程子所言: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之后还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钱先生选取了子路篇中的几章做了重点评析和深度解读,既横向援引其他篇的内容融通孔子的政治思想,又结合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子路篇第四章借孔子对樊迟的评价表明了孔子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生产知识。孔子自己以传授为人、治国之道来践行自己的这一教育理念。钱先生从为政的角度指出保持秩序的重要性,当今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各得其所,否则社会就会失序。比如,农民工拿不到应得的工资,就不能实现和谐的雇佣关系。另外,钱先生还对父子相隐这段儒家公案从法制与人情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分析。钱先生以和缓持重的语气,将经典的含义和自己的体悟徐徐道出,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教师。他们细细品味着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传统文化教育及师资培训,钱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要有超越性、形而上的追求,不仅仅是背诵,更要去理解与品味,让传统人文精神渗透到我们自身的行为中。就像是田家炳和丁龙,两人虽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灵魂里渗透的儒家的人文精神,所言所行都体现着真正的儒者风范。因此,我们的经典诵读也一定要从言到行,贯穿始终。这是对待经典的态度,更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