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自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时间:2019-03-28 浏览:303

原文

       祭如在①,祭②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

注释

      ①祭如在:这个祭是指祭祀祖先。

      ②祭神如神在:这个祭是指祭祀天地神。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才开始有祭礼。但孔子平常并不认真讨论有没有鬼神的问题,而是注重在祭祀时要有诚敬之心,就像真有鬼神在面前一样。

注文

《论语注疏》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重祭礼。“祭如在”者,谓祭宗庙必致其敬,如其亲存。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如神在”者,谓祭百神亦如神之存在而致敬也。“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者,孔子言,我若亲行祭事,则必致其恭敬。我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人摄代己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

《论语集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与,去声。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论语新解》

       本章发明孔子对祭礼之意见。然孔子平日似未曾特有一番理论以表达其对祭礼之意见,本章亦仅就其日常之心情实感而道出之。此等处,学者最当细细体玩。因孔子论学,都就人心实感上具体指点,而非凭空发论,读《论语》者首当明白此义,并当知吾人虽生两千五百载之后,而有时我心之所实感,仍可与孔子当年有同感。人心大同,不为古今而殊,可于孔子之言,弥见其亲切而有味。

试 译

       先生在祭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说:“我若不亲身临祭,便只如不祭。”

按语

       祭祀先祖要如同先祖在世一般,这一句令我想到了电影《寻梦环游记》。祭祖的做法最初或只出于对已逝亲人的爱与怀念,后来被固定下来成为代代相传的传统,我想更多是因为这种包含着对故去的先祖的爱与怀念的仪式,凝聚着家族情感,彰显着孝心,传承着家风。它的意义超越了最初感性的情感寄托,却不能够丢掉爱与怀念的本质,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关于祭神,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既要按礼祭祀,唯谨唯敬,又不能指望他们赐福。那么,既然不指望鬼神赐福,为什么还要祭祀呢 ?《学而》中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不过是一种推行教化的手段。后世的神道设教,正由此发展而来。这样看来,祭祖与祭神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皆意义重大。《孝经》云:“礼者敬而矣。”孔子所强调的“不与祭,不如不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仪”的关系——礼是内在德行的内涵,仪是德行的外在显示。中国人的礼不仅仅是是外在的仪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德行修养。表现在祭祀中,便是端正恭敬的内心。


作者:蔡雅婷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