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总结:中华·敬德读书会 2018 年《论语》研读

时间:2019-03-18 浏览:763

         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子曰诗云”的古训,“修己安百姓”的古道,“仁者不忧”的气象,“斯文在兹”的精神,孔子的文化世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莫不在此。学《论语》,不仅是学孔子,也是传习中华文化和古典学问,还是承续人类文明的正途。

         2018 年中华·敬德读书会《论语》研读课程在中华书局和敬德书院通力合作下已经按计划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清华大学钱逊先生、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先后主持讲席,悉心解读,开示学员。引导老师们通过经典的学习,理解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继而砥砺涵养,树立义以为上,群己统一,崇德乐群的中华文化价值认同,最终落实到自身的日用常行之中。

一、《论语》研读课程的回顾

         2018 年中华敬德读书会《论语》研读课程自 3 月 16 日启动,前后历时近三个月。在钱逊先生、吴国武教授的引领下共开展经典研读活动 10 次,来自海淀区 43 所中小学的70 余名教师参加课程学习,总学时 40 个学时并顺利结业。

       今天,我们回首凝望,心中充满感谢、感激和感动。感谢书局、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中华敬德读书会经典研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课程实施理念与策略,在注重经典核心思想系统梳理,深入阐发儒家义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员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增强学员自我涵养的“功夫”,实现自主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image.png        感激专家学者的细心指引与教诲。本期《论语》研读课程,耄耋之年的钱逊老先生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吃紧为人”掷地有声,犹如醍醐灌顶;吴国武教授引经据典,循循善诱,“斯文在兹”萦绕耳畔,可谓振聋发聩。圣贤的思想,师长的指引,伴随每一位教师切磋涵养,砥砺前行。

         感动于每一名教师的真诚与努力。作为学员,每一名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协调处理工学矛盾,坚持课程学习。

        “我参加敬德书院《论语》研读班,聆听大师们的解读与教诲,内心充实,收获颇丰!每次课我独自驱车 30 多公里,认认真真听了所有课程(10 次课),回来路上正赶上晚高峰,六点多才能回到学校,即使这样我也不觉得辛苦。我听《论语》研读课目的不在于应试也不在于继教学分而是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读书会发的所有资料已经收藏,还需静下心来慢慢学习体悟”

——北师大三附中孙海兰老师说。

         孙老师的话语代表了每一名学员的心声。朴素、真诚和执着是课程班学员的真实写照,我们为每一名学员的真诚与努力“点赞”。

        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书院课程追求的目标,而学术资源的积累同样重要,是书院宝贵的学术财富。随着课程的实施,包括演示文稿、视频、音频数据、学员文稿在内的大量数据信息必须得到有序的整理和保存,并及时分享。本期《论语》课程:完整收集了全部 10 份教学课件;整理课程录音超过 25 小时,1500 余分钟;编辑制作成 10 节音频课程;课程速记文稿 10 篇,总计文字达 30 余万字;

         课程文集《经典的力量—2018“学庸”研读课程》收录专家文稿,学员学习体会、经典自注等内容共计 150 余篇,包括部分文献参考在内文字总量 20 余万字。

        结构化的课程数据信息进一步充实了书院的学术资源库,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论语》研读课程的思索

        2018 年《论语》研读是中华·敬德读书会开设“四书”研读课程以来的第三轮首期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实践、总结日趋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典研读成为铸就书院优良学风的精品课程;

         本期《论语》研读课程钱逊先生和吴国武教授先后担任主讲,围绕《论语》精神核心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解读,风格不同、平等论学、各有侧重、特点鲜明,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思想的启迪。

        本期课程两位专家均强调和重视经典原典阅读,以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教材,辅之以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两种今人注释,引导学员领悟“以字通其辞,以辞通其道,必有渐”的读书方法,鼓励学者逐渐形成“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的优良学风。

《荀子》不苟篇有言:

        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诚敬的氛围,仁义的追求,朴素的方法,不懈的行动,变化为敦厚质朴的学风。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和谐欢快,其乐融融。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质朴敦厚的学风成为推动着书院向更好的方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经典研读由此也慢慢发展成为铸就书院优良学风的精品课程。

image.png

2、经典研读成为提升教师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中华·敬德读书会重视教师读书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视对传统经典阅读方法的掌握,坚持“自读—讲读—再自读”这一基本学习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激发教师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并最终将经典与自身修养建立紧密联系则是读书会不懈追求的目标。  

钱逊先生在辅导学员如何读《论语》时曾经指出:

        中国文化学术的传承 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对经典的注释。通过注释同时也对经典义理做出自己的阐述,实现文化学术创新性的发展。要深入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也必须注意读注。

        本期《论语》研读课程设计过程中受古人读经、注述的方式的启发,尝试对已有读书方法进行改进,努力将读书、学习与自主思考相融通,在读书过程中增加经典自注环节,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经典文本,体悟义理精髓,提升自我识见,涵养君子人格。中华·敬德读书会新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即:“自读—讲读—复读—自注—常行”。

       “我觉得写按这个方法太好了,利于思考,可以说出来自己的感觉。这样,可以随时动笔。”

——矿大附中向京老师

         2.15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文:①而 : 连词,表转折。 ②则 : 连词,相当于 " 就 "" 便 "。 ③罔:迷惘;诬罔之意。“学而不思”则受欺,似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④殆:危殆;疑惑 。

按语:

         ...... 困惑一;“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可以理解为用脑过度,所以精神疲倦,但这么爱思考的人,为什么不学习呢,思考不是学习的过程吗?困惑二。孔老先生强调这样的两句话,意义何在呢,令人费解。......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 "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这与孔子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节选自北京交大附中 杜红宇老师

《论语》自注

        对读书方法的改进,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读书会的老师们也在慢慢适应着这种变化。在课程总结阶段,读书会共收集到学员对《论语》各篇章的数十则自注,字里行间流露这老师们的缜密的思考和真实的情感。我们也将会进一步积累经验,改进方法,让更多的老师得益于经典的滋养。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典研读必然会成为提升教师阅读能力、滋养教师心灵的有效方法。

3、经典研读成为引领教师省察反思的重要契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阅读无疑是理解中华文化,省察自身和社会,反思中国和世界未来,进而建立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门径和重要契机。漫漫人生何处立,一人难称百人意。蒜皮小事折中好,大是大非宜正义。

——北京盲人学校 金万志

        “不学礼,无以立”。“礼”,从个人角度来讲是礼貌、礼仪、行为规范;从社会国家角度来讲是法律、纪律、风俗习惯。学“礼”,对个人而言关乎家庭的和谐;对国家而言关乎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受尊重程度。

——北京中法实验学校冯晓靖

        正 如 孔 子 说 的“ 为 仁 由 己, 而 由 人 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也正像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吧,因为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和信仰,所以虽然前行的道路上有荆棘有冷雨,仍然坚守,仍然笑对。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 杨非

         从以上这些老师们的体会中可以清感受到《论语》的精神正在引发老师们对日常生活、对生命尊严、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这种反思也必然会正向的改变每一个学员的视听言动、日用常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研读提供了教师省察反思的一个重要契机,正如吴国武教授在本课程结束之际,鼓励学员所说:

        孔子的成就或者孔子的地位,不是某一个人能定的,我们来学习他,并不只是抱残守缺,我们还有更多的发展。我想这也是《论语》给我们的启发,也是孔子给我们的期待。

474d6021d5073b74fd644384f01282a0.jpg

4、经典研读成为提升教师德行修养的有效手段;

        《论语》研读为教师提供省察反思契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方向、行为的准则传递给了每一名学员,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成为提升人德行修养的有效手段。

       以前我们一直把读书和做人分开来看,学校教育就是让我们读书,到了社会,社会教育才教我们做人。实际上读书的知识直接可以转化为我们做事的能力和做人的能力,前者就是智商,后者就是情商,这就是成就我们作为人的基础。

——玉渊潭中学 马楠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凌子春老师在她的感悟中有这样一段话:

         读《论语》,我认为不是为了背几条语录,炫耀自己有文化,或者为了考试去积累几个实词、虚词、句式,...... 是它能帮助每一代人成长,尤其是精神和心灵方面的成长。

人大附中航天城校区王真老师这样总结道:

        读《论语》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理性的道德。...... 应该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它教导我们要注重诚信、宽恕、意志、实践、向他人学习、仁爱,这些品质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论语》可以感受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诲,教他们做人道理,培育自己的品质。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经典阅读可以真实而深刻的触动教师的心灵,进而引发对理想、信念、事业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新的判断,教师德行修养的提升便在这种触动、反思和判断过程中得实现。在某种程度上讲,今天所谓教师“师德问题”,其根源就是“人本有的明灵德性被遮蔽”。

        相信通过持续开展经典研读,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人性的真、善、美伴随着中华经典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彰显人们本有而具足的德性,使之成为师德修养提升的长效而稳定的机制,引导我们的教师知识与文化并重、能力与德性共进,更好的肩负开创富有中华文化内涵又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历史责任。


敬德书院 高 峰

中华书局 任洁华

中华书局 齐 尚

2018 年 6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