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方法(二)

时间:2019-03-18 浏览:378

(四)逐字逐句求解,读一章得一章之益

          读《论语》贵于读一章即得一章之益。……逐字逐句求解,解得一句,即明白得此一句之义理,即可有此一句之受用。若解释得多了,凡属《论语》论仁处,我都解得了;《论语》不提到仁字处,我亦解得了;孔子论仁论道的真意义,我自然也解得了。此是一“会通”之学。义理在分别处,亦在会通处。

         会通即是会通其所分别。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着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别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横梗着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题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钱穆:《孔子与论语·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五)要注意读注

          古籍中许多字、词,现在或已不用,或有着不同的含义,经典中涉及的古人、器物、事件、典故,为今人不了解。注释就是通过训诂、考据,讲明字词、名物、典故,阐明文意。考据、训诂是国学的基本功。这方面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一般读者来说,要多利用前人的注释。

          中国文化学术的传承 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对经典的注释。通过注释同时也对经典义理做出自己的阐述,实现文化学术创新性的发展。要深入领悟经典义理及其发展,也必须注意读注。

          要注意不同的注释。

62a3a20241c3707d7bd0a16ed1a1ad5b.jpg

          从来解说《论语》者多矣,几于每字、每句、每章必有异说。每有异说,亦多在两三说以上。惟学者治异说,切戒有好异心,切戒有好胜心。贵能平心静气,以实事求是之心读之。每得一异说,与文理文气上孰当孰否?于考据训诂上孰得孰失?与义理阐发上孰精孰粗?贵能细心寻求。

         《论语》本文,若平淡易简;然学者能循此求之,一说之外复有一说,众说纷纭,而各有所见,亦各有所据。正在此等处,可以长聪明,开思悟,闻见日广,识虑日精。仅于《论语》一书能如此求之,而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之进益,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有日新月异,益深益远,已臻于为学之上乘而初不自觉者。(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论语》中任何一字一句,自古迄今,均有甚多异义、异说、异解。在此许多异解中,我们不当批评其孰是孰非,孰好孰不好,而只当看其孰者与《论语》原文本义相合。此处却不论义理,只论考据。(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论语》注有三部可读: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刘宝楠《正义》。普通读《论语》,都读朱子注,。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六)不要忽略具体的人和事

          全部《论语》,多是在讲具体的实人和实事。若忽略了《论语》中所讨论到的具体的实人实事,则全部《论语》所剩无几。……抽离了具体的人和事,超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凭空来讨论思索,那便近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格套。……我们若明白此意来读《论语》,自应更多注意到《论语》中所提到的许多具体的人和事,却不应凭空思索去求了解。因此讲求孔子思想,不宜脱离人事。

2335e9b167245b1e5d8b081e5dfbd95f.jpg

          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着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钱穆:《孔子与论语·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七)要联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切身体验,用心体会

          朱熹说,《论语》的特点是“就切实做工夫处教人”,讲的都是“切己可行之事”。读的时候要联系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自己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来体会理解,

(八)要温故知新

          在理解经典本义的基础上开发新知。是文化、思想发展的规律。

          温故,了解把握旧知,是认识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时代发展,不断有过去没有出现过,经典上没有说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只能固守原义,不能开发新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这样的故知不仅无用,而且失去了生命力,本身也会逐步走向衰微灭绝。

推荐一本书:

          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商务印书馆,2014年北京出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