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自注: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时间:2019-03-27 浏览:334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③既成,粢④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国家的代称。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建国时,要立坛祭祀社和稷,所以也把社稷作为国家的别称。

       ②丘民:指民众。

       ③牺牲:指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用来祭祀的粟米等谷物。

注文

《孟子注疏》

       正义曰:此章指言得民为君,得君为臣,民为贵也。行黜诸侯,后毁社稷,君为轻也。重民敬祀,治之所先,故列次而言之。

      “孟子曰”至“则变置社稷”者,孟子言民之为贵,不可贱之者也,社稷次之于民,而君比于民,犹以为轻者。如此者也,如此故得乎四邑之民以乐其政,则为天子,以有天下;得乎天子之心,则为诸侯,以有其国;得乎诸侯之心,以为大夫,有其家。如诸侯不能保安其社稷而以危之,则变更立置其贤君,是社稷有重于君也;牺牲既成以肥腯,粢盛既成以精絜,祭祀又及春秋祈报之时,然而其国尚有旱干水溢之灾,则社稷无功以及民,亦在所更立有功于民者为之也,是民又有贵于社稷也。此孟子所以自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叙也。云社稷者,盖先王立五土之神,祀以为社;立五谷之神,祀以为稷。以古推之,自颛帝以来,用句龙为社,柱为稷。及汤之旱,以弃易其柱。是亦知社稷之变置,又有见于汤之时然也。

《孟子集注》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土神。稷,谷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盛,音成。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低于百姓,国君的重要性最低。所以说,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如果诸侯国的国君危害到了土神和谷神,就要改立国君。如果祭祀用品干净而丰盛,而且都是按时进行祭祀的,百姓仍然遭受旱灾和水灾的威胁,那就应该改立土神和谷神。” 

按语

       我认为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最有魅力、最光辉闪亮的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是一个生产力异常落后,科技水平异常低下的时代。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上至国君,下至黎民百姓都深信“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全社会都把君权视为天地、父母、日月、神明的背景下,孟子态度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观点。他认为,不论是社稷还是国君,其实都是为百姓设置的,如果社稷和国君对百姓没有任何功德,那么不管是谁,百姓都可以换掉他,既可以另立国君,也可以重新建立新的国家。孟子的这个观点尖锐而深刻,他把天子和国君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又把民权放在社稷和君权之上。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践行孟子民本思想的朝代、君主都创造了当时的繁荣昌盛。所以说孟子被后人称为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实至名归。



        李晓燕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