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读《大学》,明心见性

时间:2019-01-15 浏览:722

       金秋九月,敬德书院《学庸》班正式开课。每一次来学习,我总是带着虔诚,带着谦卑,带着期盼而来,那也是我最幸福的一个下午。第一课,是常森教授主讲。常森教授针对《大学》、《中庸》的讲解,设计了如下十一个专题:

t01e8d4fc84056e6f72.jpg1、从《五经》到《四书》

2、从“小学”到“大学”

3、“三纲”与“八目”

4、诸政教伦理范畴

5、“亲(新)民”

6、“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7、“家国”

8、治道

9、人以善德为宝,国以善人为宝

10、“峻命不易”

11、中国文化的主位仍必须是儒学

        在这节课上,常森教授从先秦诸子百家代表人物讲起,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等,大都生活在公元前 530 年至公元前 230 年这三百年间,这些思想家分为不同流派,大致有六家、九流、十家等不同说法。

       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九流:六家 + 纵横家、杂家、农家。《汉书·叙传下》:“刘向司籍,九流以别。”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凡九家。”十家:九流 + 小说家。《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百家语: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以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我国大思想家之出现,实在西纪前530至230之三百年间。

        吾命之曰全盛时代。”

        接下来常森教授又为大家讲到了“小学、、“大学”之分,以及“格物致知论”。结合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我有了如下的收获。

清人有一首诗,内容如下: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基本的有八本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鉴略》,以及《大学》、《中庸》。这里面的《鉴略》是全部中国通史浓缩再浓缩的书,便于青少年初步读懂自己本国史,先记其大纲大要的书。把基本的蒙学读完了,再读“大中”,即《大学》和《中庸》。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在研究《大学》之前,我们首先对“大人”这个词进行一番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记》中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六艺”包括的内容很广。礼:是文化的总和统称。乐:是生活的艺术。射:学习武功,以弓箭为主。御:驾驭车马的技能。书:指文学类,包括对公文的学习。数:是指算数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由八岁入“小学”,到二十岁,已经不算是童子。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其中既包含了作为教学机构的“大学”的概念,也阐明了大学主要的教学内容。《礼记·学记》中也提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乾卦 .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拂逆,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样的“大人”,连鬼神都无可奈何他,天也改变不了他。

如何成之为这样的“大人”’呢?此乃大学之道也。

后期-(10---110).jpg         《大学》所教授的,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那就是“明德”。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是名词。佛教有明心见性一说。佛说一切众生的自性本体,都是光明清净的,只因受习气所污,便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一个人能一念回机,明白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返本归原,得道成佛了。道家《清静经》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南怀瑾先生认为,明明德,就是自明“内明”学问的准则。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管仲说:圣人畏微,愚人畏明。这都是相同的道理。

          很遗憾,常森老师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接下来的授课,希望还能有机会听完老师的讲义,必会有所得!

钱穆先生之子钱逊先生接替常先生授课。

         二者讲课风格完全不同,常先生旁征博引,引证详实,字字珠玑,钱先生是逐字逐句,娓娓道来,讲细讲透。最难忘钱先生讲到一处,老先生思忖许久,抬起头来,对我们说:这个地方我忘记了。你们自己去读读书找找答案吧。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何谓“正心”,何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老先生带着我们把《大学》的三纲八目进行了梳理,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大学》列举了七个修证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证德道的心法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教学修证道德的方法与步骤。

         从明明德,到虑而后能得,这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想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老师讲:内圣外王,不正是以明明德根本吗?

         带着敬畏,我一遍又一遍地恭读《大学》,从两位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不过,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我尚不能完全理解,须日后反复阅读才行,而且书中内容博大精深,许多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慢慢体会、感悟。读罢此书,虽不能“治国平天下”,惟愿可以“修身齐家”,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做一个优秀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 史文新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