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我们做人为先

时间:2019-01-15 浏览:340

         记得以前读大学时,就接触过《四书五经》这一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但那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组成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也就无异于管中窥豹、知其皮毛罢了。这次有幸在敬德书院比较深入地研读了《大学》篇,方才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获得很多启示。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它的核心。再说得直接一些,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众人皆知,人性本善。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我们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风雨。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这样就算外界环境如何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落马。其实他们不是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脸面。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如此可见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对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极其重要。

t0152cbf38f596193c5.jpg

         修身能提高自身的品性,能使人回归自然至善的本性。那我们如何修身呢?对于修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修身要有淡定的心态,平时要尽量做到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待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待人处事,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多仁爱他人,少维护自己,看一切人都是圣贤,唯我一人是凡夫。如果我们能做到其中的几点,那我们的学业、事业、家业就能经营的很圆满。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至善人格,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之人。教书育人,育人为先。不管是否是班主任,作为老师,都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而为人父母,更要注重家风建设。“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家风建设,作为父母,首先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至善的人格。现在很多父母,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课外学习中,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甚至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溺爱和纵容,结果导致很多问题出现。还比如,公众场合,孩子肆意吵闹影响他人,而作为家长不但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反而和他人发生冲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怀着恭敬的心,我再读了《大学》,合上书,闭上眼,我想起自己这三十几年的经历,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学生,想起书上说的古人的学习教育,同时也想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是无所谓善恶、愚智的,经过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熏陶,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一个人不修德,不会做人,即使有了学问也不会有多大的贡献。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教会孩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大学》作为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里面篇幅最短的一书,仅约略读上一读,已经给我如此大的震撼。《大学》之道,丰富而精辟;《大学》之义,深远而高崇;《大学》之理,至善而使人信服。《大学》不仅教给我们修身养性之道,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的方法途径;不仅从大处传授我们“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国必先齐其家”等个人建功立业之法,也从生活的细小点滴处要求我们要意念真诚。读《大学》让我感觉自己站在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殿堂的门口,里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华所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读完《大学》,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做人上都受益良多。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刘确敏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