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含英咀华,古为今用

时间:2018-01-29 浏览:489

  从参加敬德书院第一期读书会开始,我便跟随着书院的专家、老师、同学一起,逐字逐句地把这四本书“啃”了下来。因为基础薄弱,专家老师的讲授我未能全部吸收,但是至少,我已经跟着大家一起走在了复兴传统文化的路上。每每想到此处,我总是会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幸甚至哉!

  众所周知,《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是第四十二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这两部作品和《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这四部书集中了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指导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我没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但是,修身齐家却是为人师、为人母的必修课程。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主要是指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

blob.png  在书院课程的引领下,我对《中庸》有了粗浅的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其中的一些篇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细读,使我受益匪浅。

  关于治学,有这样一段话,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学问思辨”是治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则是” 笃行”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懂得那么多道理,为何还过不好你的一生?我想,这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应该就是我们只是知道,而没有做到吧。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而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如果读了圣贤之书,得到了一个启发,我们终其一生实践,力行,纵使不能跻身圣贤,亦是可以修心养性,不做流俗之众吧。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一句与曾国藩所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异曲同工之妙。做学问,真的是来不得半点浮夸,必须是踏踏实实,扎扎实实。

blob.png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八岁的时候就跟父亲学习书法,他聪明好学,每天都要伏案练字。可是,时间一长,王献之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感到厌烦,想走捷径,就问父亲学书法有什么秘诀。 王羲之指着家里的七口大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七口缸里,你把这七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诀了。” 王献之从此苦练基本功,真的写完了七口大缸里的水,终于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同样,齐白石也曾“化石为泥”。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爱好篆刻。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那位老篆刻家说:“你挑来一担石头,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些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也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挑来一担石头,夜以继日地练习篆刻。他一边刻一边拿篆刻名家的作品对照、琢磨。他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泡,仍然专心致志地刻个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头越来越少,地上淤积的泥浆越来越厚。最后,统统“化石为泥”了。

  我把《中庸》中这一段关于治学的文字以及这些故事分享给学生,他们当中的多数孩子都能到从中得到营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同样,对于我自己来说,在治学的道路上更是永无止境。

  中庸鸣彩凤,国学赋诗心。读完《中庸》一书,我深深觉得它是一部厚重的精神文化宝典,是我国古代精神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启迪人们心灵和获取智慧的重要发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我愿意和我的老师,我的学生一起,在修身立德的大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史文新  玉泉小学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