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中庸主旨 ——学“工夫”、悟“学问”

时间:2018-01-29 浏览:564

  今日,在朱教授逐字逐句的讲解下,我对《中庸》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朱教授以“道”的层面引导我们学习并感悟中庸之道。“形而上”、“至”、“大”等内容,朱教授引导我们跳出文本,抛去人对文本意思的感知,上升到更高层面去体悟,为我们品读经典打开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品悟仍存在很多问题,我想这正是读书会研读的意义所在,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程虽然已经结束,我会继续研读《大学》、《中庸》,希望可以离经典精髓更近一步。

  作为年轻教师,能够在专家的引领下参悟经典,对我来说着实是机会难得。我想简单就朱翔非教授谈及的中庸“工夫”,进行梳理,便于我今后继续研读!具体如下:


blob.png (一)天命状态 blob.png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天所给予人的秉性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修明此道而加以推广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道了。

blob.png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君子一定要尊重德行而从事学问,致力于广博而又尽心于精微,达到高明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意思是君王创立立法制度的途径,要根据于本身,征验于庶民,查考 夏商周三代的制作而没有谬误,建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心无疑虑,等候百世后的圣人的审议而不心有惶惑。

  “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是君子的举动能够世世代代地作为天下的常规,君王的行为能够世世代代地作为天下的法度,君王的语言能够世世代代地作为天下的准则。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意思是唯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经理天下的大纲,确立天下的大本,知晓天地的化育之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而中庸之道完全做到去不可能。


blob.png (二)工夫状态 blob.png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修身了。

  “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意思是整洁的身着盛服,不合礼法的不去妄动,这是用以修身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blob.png (三)两种工夫 blob.png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blob.png (四)保养功夫 blob.png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意思是君子守着自己的现时所处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行其地位以外的事。君子居心平易来等待天命,小人进行冒险来妄求幸运。


blob.png (五)中和与次序 blob.png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生叫做中,发露出来而都合宜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道。达到中和,天地就各正其位,万物就发育成长。


blob.png (六)圣人境界 blob.png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blob.png  君子的中庸之道,功用广大而本体细微。匹夫匹妇与圣人各自都有所不知、有不能做到的。君子信守的中庸之道,说它大,天下没什么能够把它装的了;说它小,天下没什么东西能够把它剖析得开的。

  “中庸”就是道与非道的“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诚意”作为首要,作为基础,就是中庸所追求之修养的最高境界了。感悟《中庸》,感悟经典。“中庸”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问题的最高智慧。对经典的研读永不停息,永远在路上。

  参考经典注疏: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



作者:曹艳燃  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

责任编辑:木之子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