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课潜入,润心无声

时间:2019-05-16 浏览:526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自从海淀区教科院开设国学课程以来,我每学期都参加。从教二十五年来,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的教育教学之中,并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诵读传统经典,力争循序渐进

       我依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重新整合儒学经典和启蒙读物。在初一年级重点开展《弟子规》、《小学》、《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千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笠翁对韵》等初级读物的诵读和讲解;在初二年级开展《孝经》、《二十四孝》、《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等经典读物的自学、讨论和辩论;初三年级可以就“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重点篇目进行学习。

        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些读物不可能全部涉及,但可以依据学生的喜好,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选择每个学期要学习的书目,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也避免了老师的强制灌输。经典诵读的时间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课前五分钟,也可以利用中午就餐时间将讲解的视频资料放给学生观看。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中实现了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66a866a6-d5d1-4a84-8a34-dfc3cf5a2388.jpg

二、每课名言警句,注重点滴积累

       除了每学期的重点读物和篇目的学习,我还依据每节课的内容,在下课之前把相关的名言警句通过幻灯片放映或在黑板上书写等方式展示给学生;或者在课前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名言警句。

        如“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必信,行必果。”、“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搜集和欣赏名言警句的过程中去思考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使之转化为自己成长道路上战胜挫折与困难的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依托节日节气,追寻古人遗风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孕育出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承载着太多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 节气清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祭灶(农历腊月廿四)、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等。二十四节气是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岁月流逝,古人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依然在今天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学期,在这些节日和节气到来的日子里,我或者学生就相关节日或节气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该节日或节气的由来、形成过程和传统习俗。学生会在对相关节日或节气的了解、感知、感悟中追寻古人的节日、节气的遗风,发掘出传统节日、节气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和喜爱。

854f5f0a-9b67-450a-af22-e26a947ff111.jpg

四、介入教育主题,促进知行合一

       与学校各层次的德育主题相契合,与学校德育处、教学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和班级合作,我带领各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师介入各部门和班级的教育主题,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优势,发掘出这些教育主题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这些教育主题中去,对学生加以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追溯古人的该教育主题的思想渊源,借鉴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用正确的理念和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以便促使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呼应社会热点,倾听先人遗训

      不同的发展时期,在社会上、校园里会出现不同的热点和话题。如“近些年来为什么世界各国自然灾害频发?”“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建设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惩治腐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厌学风盛行?”“怎样减轻学习压力?”“如何缓解考试焦虑?”“如何发展真挚的友谊?”等。针对一些热点话题,我在课上或课下引导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追溯先人对相关话题的观点和做法,帮助学生了解先人的经验和教训,领会先人的智慧和风采。在间接倾听先人遗训的同时,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促使学生明确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六、打造学科教室,着力氛围熏陶

       随着学科教室的建设的不断推进,富有思想品德特色的学科教室应运而生。除了在思想品德教室中码放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相关书籍,还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和思维特点选择能够被学生所理解的、能够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或光盘,如《弟子规》、《小学》、《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千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笠翁对韵》、《孝经》、《二十四孝》、《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同时,定期进行读书沙龙活动,为学生创造分享感悟和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将国学阅读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相连,为学生对经典的内化创设条件。

5706657f-bed5-4f23-ad48-1952ec54acc4.jpg

七、依托游学课程,寻访文化古迹

       近年来,各校开展的游学活动如火如荼,声势浩大。而我国各地均有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人物和遗迹,这些资源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游学前,用心设计游学线路,努力探寻优秀文化的意义;游学中,精心组织游学活动,着力挖掘优秀文化的内涵;游学后,搭建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家庭、社会与国家的现实意义,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促进自己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虽然不能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鸿儒,但我依然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想: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总还是可以影响一些孩子的。我会一如既往地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成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弘扬、去践行。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 刘凤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