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孟子》我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9-01-17 浏览:444

        作为曾经的理科生及如今的物理教师,平时关注和学习自然科学多些,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甚少,仅有的一些基础来源于中学时代的语文课和大学时代的选修课。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中学时代悄悄萌芽,念念不忘。工作后,有继续学习的愿望,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一直搁置。所以当听到敬德书院开设《孟子》这门课程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对《孟子》的了解仅来源于曾学过的语文课文《公孙丑下》和《梁惠王》中的篇章,至今仍能朗朗上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等等,这些孟子很精华的观点对我之后人生观的影响极其深远,多次成为我自评和他评的重要参考,甚至渗透到我的血液中,在潜意识中指导着我的言行,这些也是我系统地学习了《孟子》后,在不断的自省中慢慢发现的,像是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思想源泉或者说精神家园之根,倍感亲切和欢欣。所以对《孟子》课程一直追随,不敢懈怠。

IMG_6920.jpg

         对敬德书院早有耳闻,单位离此地也很近,很多次的擦肩而过,却从没机会拜访过。

         直到第一天来上课,刚下车,就被眼前古朴雅致的建筑吸引,碧树灰瓦,百年古树,走进去更感觉神清气爽,浮躁的心瞬间安定下来。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讲仁义,重礼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拜师礼,即上课之前对先圣孔子行拜师礼,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行拜师礼,不仅没觉得做作或多此一举,反而感受到庄重而严肃,我是一个仪式感极其羸弱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仪式感的力量,一下子把我带入到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中,在鞠躬的一刹那,对先师圣贤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孔子像两边的那幅对联,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师范专业出身的我,原来一直以来都在继承着孔孟的为师之道。校训是启功先生亲手题的校训,“学为人师”之“学”,要求将“学”作为生命存在的基本状态,以“学”去积极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迈向丰富高远的人生境界。它要求学习者以开放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服膺真理的习惯;注重学品修养,追求学术创新,敢于发前人所未发,大胆地破除笼罩在真知上的种种迷雾。“行为世范”之“行”,蕴涵立身处世两个层面:立身要有爱国之心,存民族大义,树远大理想,养浩然正气;处世要有历史使命感,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社会责任感,满腔热情服务社会,建设伟大祖国。孟子在《公孙丑上》篇中直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对浩然之气有明确表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

         孟子把独立思考的精神、善良悲悯的情怀和舍生取义的勇气传递给了下一代,并一代代传下去,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魂,每次在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人们心中的浩然之气总能被激发出来,孟子的思想造就着我们民族每个时代的精英人物,使得我们民族在最苦难、所处社会最黑暗的时候,总有浩气激荡,在腐朽和残暴势力面前没有丧失追求光明的希望。浩然之气与义一样都是自人内心生出,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养浩然之气。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要在师德方面养浩然之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IMG_6887.jpg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而仁政的根本是事亲,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仁者无敌。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重义轻利。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孟子思想的核心是孝忠和仁义,主张“中国一人,天下一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仁心仁闻,推己及人。现在教育强调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对孟子“以人为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尽心上》中提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活着就要快乐,人们对快乐孜孜以求,每个人心目中的快乐不尽相同,孟子给出了人生快乐的标准: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有优秀人才可兹培育,这是人生的三大乐事。

        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平凡而质朴的三乐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对于离开家乡和父母兄妹的我来说,更是倍感珍贵,孝顺父母不能等待,健康与生命千金难买。心无愧疚才能坦坦荡荡。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与学生分享知识和人生启悟,岂不快哉,这也是很多教师心中最美好的心愿和毕生的职业追求。

        家庭平安乃能无忧,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享受。家庭的宁静、自身的修为、对社会的回馈,孟子眼中的三大快乐居然是一个立体式的架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邻里之情深深的感动了我,瞬间把我带回到小时候那个物质极度匮乏但又倍感温情的时代,那时候一家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和扶持,人心是温暖的,人情是真诚的,所以也从没觉得日子有多苦,在北京这种物质极度丰富、信息极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我,每每想到出生的小村子父母子女、邻里乡亲相守相望的时光,内心仍然是安定和快乐的,暖暖的回忆。

        所以每每读孟子,都能感受到灵魂的回归,就像久别故乡、四海漂泊的游子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坎坷和艰辛时的精神力量,在犹豫和徘徊时的萦绕在心中的浩然之气,读经典,寻求精神家园之所在。有机会还会更急深入地学习。



作者:李锦锦   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