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有赖于教师德行提升——王定华

时间:2016-04-23 浏览:750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为立德,其次为立功,其次为立言,虽久而不废。“立德”的说法,最早来自于此。《管子》有云:一年之际莫如树谷,终身之际莫于树人。“立德树人”的说法,就源于此。

       前几天有位外地的教育厅长见到我说:“教育部最近工作抓得不错,你们提立德树人,我们省开始做了。”这种表扬不敢当,古人早就说过了。我们后人,面对古人,只有佩服而已。孔子、孟子、朱熹,在我面前就像阳台山一样,那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只有学习、研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才能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才能无愧做一个豪迈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单就教育来讲,有1700多万教育工作者,有1500万教师。这其中,我们有1069万专任中小学教师。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我们党、国家、人民和家长值得信赖的一支队伍。当然,这支队伍也有提高整体德行素质的任务。其中,有一部分老师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或者说西方的一些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患得患失,为自己考虑得比较多。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老师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是,起码要突出“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根本任务。教师对学生,要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那么,对自己也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对于当今的教师,这是最主要的任务。为什么要对学生强调传统美德教育呢?我有几个理由,都是从宏观上来讲的。这是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叹为观止,中国人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我在驻美期间与著名的基辛格博士见过面,基辛格曾多次对中国文化表示佩服。在2012年出版的《论中国》中,他又说了这么几句话: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更没有如此的一脉相承的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他是发自内心的对中国有种崇拜感。我想,我们的一些同志也要打消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美德的怀疑,一定要加强美德教育,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延长线上组织活动,开展教学,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现实国情,不断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一个人才不至于陷入空虚,没有精神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了强大的精神滋养,一个民族才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熏陶,有利于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统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铸就伟大的中国精神,让中国人活出自信,活出豪迈,活出精彩。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人文气质,是全球化时代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培养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当前世界,各种多元思想在交流、交融、交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我们希望各个中小学校,其他教育机构能够上墙入屏,入脑入心,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成为年轻一代的自觉行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完全一致,一脉相承。在全面对外开放和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新形势下,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对国家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当然,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大家还可以举出很多理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难题。很多中小学校长也与我探讨这个问题,说我们很愿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是当前的课表已经很满了。我想,应该精选对学生最有用的。在我看来,中华传统美德有四个要点要掌握:第一、注重伦理,道德至上。文化这么长、这么久,对先贤来说“德”是最主要的。比如,讲爱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都是讲“德”的。岳飞是爱国主义者,我们在中小学教学上不要含糊,学界至今颇有争论,理由是岳飞抗击的金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中,岳飞就是与外夷做斗争,体现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央领导也让教育部研究在历史中如何表述岳飞的地位,我的回答毫不含糊,爱国主义者。因为历史的问题只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还表现在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做,做必成。讲友善的孔融四岁能让梨,温良恭俭让等等。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从《三字经》《弟子规》到辞赋歌谣,很多内容都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的学习。教育者要进行精选,自己也要把握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本身就是我们天然的职责,教育本身和“德”的传授就是有关的,从起源就是如此。《说文解字》最早提出“教”和“育”的概念:“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作善就是一种德的体现。这是要突出的重点。


       第二,儒家为主,和而不同。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我完全赞成。对儒家的精髓不了解就等于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当然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思想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既独树一帜又和谐统一,和谐中的相反形成思想,和谐中的多样统一思想,形成和谐中的有机整体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侧重选择儒家文化之瑰宝,同时兼顾其他学说之名作。这一点,在北京,在北方、中原做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在中国所有的地方贯穿这种思想不是容易的事情。我曾经到新疆的南疆出差,到了苏乐县,发现他们每一所学校都挂一个牌子,大概是“弘扬穆罕默德文化,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我问他们:穆罕默德是谁,当地局长带我去一个地方,一直到了荒郊野外,看到一片坟,其中一个较大的墓就是穆罕默德之墓。他说穆罕默德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先贤,把《古兰经》翻译整理到我们这里,当地人都很崇拜他。对他们这些做法,我当时没有表态,因为实在是一下子拿不准。我本人也读过学士、硕士、博士,但是书到用时方觉浅。究竟怎么样表态,我回来想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不值得提倡。因为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儒家文化。如果要弘扬穆罕默德文化,也是在讲了儒家文化后,再讲一下穆罕默德。


        第三,与时俱进,应物变化。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并且发扬光大的一个主要原因。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中华文化是非常欣喜,非常推崇的,但是,我也要说,它从起源的时间上不是最早的。世界上曾有三大最古老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两河文明是一个,埃及文明是一个。按时间说,我不得不承认埃及的文化起源要更早。2005年,我到埃及访问,埃及国家博物馆里面横七竖八地摆着六千年以上的石刻、雕塑。为什么这样摆着?博物馆小,东西太多了。当然,也因为国家比较落后。2015年,我再次有机会访问埃及,我得出的印象是,埃及更落后了。但是,我到了他的卢克索,看了看神庙,发现历经六千年的建筑有一些部分几乎原貌保存,完好无损。大的石柱直径平均3.2米,高平均6米以上,石柱之间的横梁、石板都是完整的。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测试,这里可以站32个成人。那么,6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如何建成这样的神庙?有人说,从南部阿斯旺省通过尼罗河运来。于是,又有人问,当时的船有这么大吗?有人说,这是从其他地方通过冬天的厚冰慢慢溜过来的,还说中国故宫就是这样运大木柱的。但是,气象考察表明那个地方没有零度以下气温。结果,就又有人说是外星人做的,但是也没有佐证。我大胆设想了一下,可能是埃及在六千年前已经有超过青铜器的工具和比较发达的生产力。不过埃及的文明,我并不崇拜,因为它中断了、陨落了。对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应物变化的特点,我认为它既有传统的、历史的东西,也有一些五四运动之后的东西。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勉励我们要弘扬历史上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求把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的传统精神,也融入进来。我完全赞同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民族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也应该纳入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范畴。这个时期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它与此前的中华文化相融合,是联系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桥梁。要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挖掘,同时兼顾当前的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发展。


       第四个重点,是兼容并蓄,务实厚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仅输出文化,还学习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应维护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相互代替。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注重发挥教化功能,注意国家治理,还体现经世致用,在教育实践中要让中小学生既热爱我们的祖国,也懂得国际理解。我们要处理好这个关系。2016年,教育部号召全国中小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准备推出爱国歌曲的传唱活动,在上课之前先朗朗地、洪亮地来一首歌,然后老师再去讲课,这样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精气神。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夜郎自大,也要虚心学习他国之长处,加强国际理解。前一时期,有的同志谈到高考改革,说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外语能不能降低分值,北京市有关同志也说从原来的150分降低到100分了。这曾经一度被发到网上,引起大家的议论。最后,这个方案报到了刘延东副总理那里,这个分值被否了。那天汇报的时候,我陪同领导前往。当天晚上十点,还在刘延东同志办公室。刘延东沉思良久,说了一句话:当前外语教学不应该削弱,还是150分吧。然后,她问了一句话,说你们晚上都看什么电视?我每天睡前是英文的discovery探索频道。对于她的做法我们都觉得非常佩服。我们当前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是毫无疑问。但是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出现钟摆现象。所以加强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也不要搞两张皮。第一要融入到课程体系。至于说要不要专门开国学课,由各地决定。要不要搞专门的教室,由各校决定。要不要在诵经的时候穿长袍大褂,教育部既不反对也不提倡。第二要注意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把传统美德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让有条件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公益活动,文化体验,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引导他们在实践当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避免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书本上的抽象的教条,或者流于摇头晃脑与浅尝辄止。为了使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专门启动了“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加强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融入学校文化,通过学校的品质提升来突出文化的浸润。加强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融入学校的管理。比如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里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是非常强调的。当然,我们的教育管理中很多东西都可以用到传统的文化。比如说,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想,撤并教学点一定要科学,尊重群众意愿。但是,甘肃省庆阳市有近百个只有一个学生的教学点,问我要不要撤并,我说可以撤并。因为古人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我认为家长应该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古人说:养子不教是为过。所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学校的管理,避免两张皮是很重要的。同志们,现在我们进入了十三五期间。十三五承前启后,意义非凡。在这个时期,我们教师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低标杆和高标杆。低标杆就是按照教书育人的要求,按照师德的基本要求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任务。高的标准就是教育家的标杆。


       我们提升教师的德行,用中华优秀美德来滋养。每个同志都有不同的出发点,有不同的方式,都不必强求。但是,我认为有五点是比较重要的:一要有高尚师德,并且要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仁者爱人。要用良好的德行感染人,感化人,引导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发展。“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们面前的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要让他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要有纯粹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引领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追求远大理想。它能够让教育者在面对权力、地位、金钱和压力或者各种诱惑的时候,坚定方向,遵循规律,笃行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世俗因素过多影响,能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追求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三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教育者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对人类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对五千年绵延不断、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饱读经书,能古为今用。缺文化者难成大家。教育部应该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予以肯定和追求。教育者应该有人梯精神,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要把教育视为一项值得奉献终身的崇高事业,而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四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是不保守的。因此,在这种氛围中,不应对我们自己教育工作上的成就沾沾自喜,也不能面对困难裹足不前,而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敢于发现未发现之真理;具有开拓精神,敢于触碰人们未开发的疆域;要有一种创造精神,创造时目光深,开辟时目光远。因此,我们希望广大的校长、卓越的教师都有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具有探索精神,要打破落后桎梏,落后藩篱,敢于直面教育改革的发展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积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教育管理者,尤其不能对基层的创造约束过多,老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究竟怎么行,很多教育管理者也说不出来。要按中央的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五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热爱读书,博览群书,而且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发展的规律,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教育的体系,教育的流派,或者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者愿意学习、借鉴取其真经,或者独树一帜。但是,不能一味随波逐流,否则就不能够深入,一味孤芳自赏,也难免曲高和寡。

       因此,古人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慢慢汲取。大家都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的时候,还要了解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灿烂的、闪耀的智慧教育,比如说“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当然,德行的提高,传统美德的传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提高,敬德书院就是充电的一个地方。最后我用朱熹诗句来结束我的发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文根据王定华司长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