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袁济喜

时间:2016-04-23 浏览:3072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袁济喜

 传统美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德智体美,是教育的升华。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的问题。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来说,传统美育是中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德智体美,是教育的升华。孔子曾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根据后来的教学研究发现,“兴于诗”,20岁之前一般是以《诗经》的文学感性教育为入门,因为年轻时的审美教育应该与感性陶冶同时进行。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应该学习社会礼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人到晚年的时候,人生境界可以达到和谐,就像音乐一样。我们看《史记》中《孔子世家》所描述的,孔子到晚年的时候非常知天命,所以乐既是音乐的乐,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子曾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总体的人生信仰,“据于德”,就是人生做事的一些准则和底线,我们都知道“道”是最高的范畴,“德”者就是道德的遵循者。人在道德的范畴当中要有一种仁爱之心作为内涵,道也好,德也好,没有起码的仁爱之心,道德可能会变成一种说教。我们现在缺乏仁爱之心,是不对的。所以孟子说人若没有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便和禽兽没有区别。孔子曾言六艺之教,礼是礼乐范畴,涵盖着德智体美的内容,所以在孔子基本教育理念当中,德智体美都含括,德智体美是走向人格完善的平台。我们看到孔子多次提到音乐教育,根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精通六艺,他能够弹琴,可击罄,他在周国苦恼时就通过弹琴来发泄自己的郁闷。何谓中国传统美育、传统美育的人文蕴涵、传统美育的表现形态、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建设,我想在半小时当中围绕着这四个问题和各位老师做一些交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全而完美的人格,儒家所说的人格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道德理想的主体化和个体化。

 

       在谈以上四个题目之前,让我们首先思考一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天天做教育工作,但是我们未必懂得或者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健全而完美的人格,通过德智体美的手段造就完整的人格。孔子的教育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种理想的君子人格,孔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人格,用孔子的话语叫做君子。古代君子和小人是严格区分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一般的老百姓向上可以成就君子人格,向下可以堕落为小人。西方人喜欢讲“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念之差就可以从天使变成魔鬼,现在我们也经常这样报道,叫冲动是魔鬼,一念之差就使一个很好的人毁掉了。所以我认为孔子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人格,美育是人格教育培养的一个途径,人格培养是道德与人伦教育的主体与载体。孔子认为真善美需要有一个正常的人格。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的论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里提到了这个问题,“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 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孔子传统美育思想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中国传统美育就是要解决人格的分裂,走向人格的统一。美育是和德智体相提并论的教育科目,1954年蔡元培讲美育学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蔡元培的这个概念可能有一些偏,我们认为美育实际上对于人格全面的培养,远远超出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内容。所谓美育价值观念,涉及面比较广泛,它包含历代哲学家与文学家对审美本质的认识、美育功用的看法等等,这种价值观又通过文艺批评与理论建构体现出来。我们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论、文论、乐论、画论、书论及建筑、园林、舞蹈、工艺美术等理论中都可以找到其踪迹。家庭美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古希腊的教育是跟中国的孔子美育不谋而合的,包含体育、形体美育,还有语辞教育。孔子教育涵盖着德智体美。儒家所说的人格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一种道德理想的主体化和个体化。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伟大的人格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著名学者宗白华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用诗书礼乐做根基的”。

 

传统美育的价值是人文关怀,表现出人文化成的境界。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形成美育教育的合力。

 

       我认为传统美育的价值是人文关怀,一个人怎样活得有价值,一个人怎样找到他的精神家园,一个人怎样从生到死都活在他的精神家园当中,西方把教育交给伊甸园,中国人不承认这个,中国的孔孟儒家代表着人可以形成自我精神的教育。孟子将人格层次分成“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面。智、信、美,再到大,大就是崇高,圣就是指圣人的境界,超凡入圣了。孟子的伟大之处就是把人格和信仰,人格和造神结合起来。

 

       第二,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人文化成的境界。中国人特别讲究人文化成,人要善于自我教化。人类的文明是什么呢?人类的文明就是我们的思想文化,道德文化,就是我们的六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不懂得温故知新就不可以为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经》跟别人没法交流,不学礼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诗是共同语言,礼就是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矩。所以总书记讲家风,也谈到规矩。不讲规矩这个人就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传统美育的实施方式,一个是社会,上自郊庙朝廷,下达于乡党闾巷。中国的礼乐之教是从周公治理开始的,梁实秋说过,中国封建社会把社会美育规章化、制度化,就是科举教育,我们知道科举教育需要掌握诗和赋,所以不会做诗,你不会做八股,是不行的。所以唐宋很多文人走的科举道路,这是一种趋势。

 

       第二个是学校,学校的教育从西周的时候有国子之学,现在我们的国子监就是古老的贵族学校的延伸。“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孔子以诗经礼乐教育学生,到后来史学都是以美育来教学。

 

       第三个是家庭,在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家族垄断了书法的教育权,谢氏家族垄断了诗歌的教育权。一个是书法世家,一个是诗歌世家,产生了王羲之,谢安等,所以王氏家族不仅是大家族,而且还是美育和文学大家。所以美育的实施方式有社会、学校还有家庭。今天限于时间关系所讲内容有限,但我想把这几句话赠送给参加这次论坛的朋友和老师,人的塑造要从最初开始,就像砍一颗木材做一个器具,就像染一个丝,功在最初,用什么斧头,用什么染缸,一旦开头的工作做好了,后面就好做,做好了就好,做不好就不好。所以儿童学习必须有一种高雅的趣味。由于“当代人格建设”我来不及讲了,最后把梁启超这几句话作为我演讲的结束部分,梁启超上个世纪初在清华讲到,“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在于把人从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所以审美教育,把这种状态恢复过来,从无序变成有序。把我们中华民族变成有序的民族。王国维说过“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梁启超和王国维都是清华最著名的国学导师当中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有美育学方面的非常重要的论断,王国维说:“人为欲望所动,这是人之常情,人欲是难免的,但是美之为物,而入高尚境界。”我们多看看文学艺术,多看看一些诗,多看看一些好的书法,学一学古琴,参加一些活动,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得到提升。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革命,这场革命就是把人从现在的糟糕的僵化的教育和世俗当中解放出来,真正对我们的全人类的总体的素质和理想进行一场革命。这样的革命才是真正的文化革命,而不是像十年动荡毁灭文化,但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座各位的努力。所以我也把孔子的这句话赠送给大家,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文字整理:海淀教科所杨柳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