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学什么,如何行?

时间:2018-01-12 浏览:61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一车一马一船,畅游祖国山河,成就华彩人生。今天的教育者如何引领学生读书行路,将书本文字化作眼前实景,最终融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养?针对这一话题,7月8日,敬德书院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在鹫峰脚下、古色古香的书院拉开帷幕。

       本次会讲的主题是“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调研员荣雷,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连保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清华附中副校长白雪峰等共同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各自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热烈讨论。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赶到北京,参加了此次既有思想启迪、又有实践指导的盛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调研员荣雷先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调研员荣雷先生,从2016年教育部联合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出发,提出研学旅行的指导方针。他说,“研学旅行要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研学旅行不是闲庭信步,如何发挥旅游资源的教育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连保军先生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连保军先生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放在一起,沿着二者的逻辑联系,研究他们对于教育变革所产生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女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女士针对研学旅行这一课题,拥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她在“建立制度,形成合力,推进研学旅行”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国内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以实际案例展示研学旅行中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她说“研学旅行不是春秋游,不是豪华游,也不应该成为少数精英学校的特权。那么,如何保障普通学校的学生也能参与到研学旅行当中?这就需要建立社会的联动机制,合力推动。”高峡女士谈到“要将研学旅行与课堂学习区别开来,与同家人、朋友的旅行区别开来,要给予孩子们不同于课本和家庭所给予的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要让孩子们在旅行中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老先生

       “研学旅行,简单地说就是学什么、如何行。前期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路线,去看看哪些事、哪些人,去领略他们的精神品质,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老先生是本次会讲中的一位特殊嘉宾,现年74岁的他在今年年初首次以研学旅行团中“学者向导”的身份,带领孩子们去意大利进行了一次特别的科学革命之旅。会讲现场,王老先生动情而幽默的分享,不时引起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老先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而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开阔眼界,改变思维。”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老先生一语道破研学旅行的本质。他说,“研学旅行就是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清华附中白雪峰副校长

        事实上,许多学校已经实践先行,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清华附中白雪峰副校长带领团队向大家展示了清华附中的研学旅行活动——“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三位老师从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海外考察三个角度,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清华附中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我们看到,各科老师协作,成立课程设计小组,旅行前老师们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方案设计,要给孩子们布置任务清单,这样的功夫才能使研学旅行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来自珠海的一位校长积极要求在会讲中进行经验分享,我们从他的展示中看到,不同于清华附中的知识行、城市行,该校的一大特色是实践行、乡村行。孩子们既可以亲近自然,又要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在实践中融合了课堂知识。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女士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女士在最后的总结中谈到“研学旅行首先是研究和学习,其次才是旅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旅行就具有玩耍的属性,我们不要回避玩耍,但是要在玩中学,轻松地学,快乐地学。”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