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诗词的情感基石是家国情怀

时间:2017-12-07 浏览:637

640.webp.jpg

作者:昌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编者按



        古典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核直指“家国情怀”。4 月27 日,正值孟子诞辰,在敬德书院2017 春季论坛上,专家、学者、教师围绕“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主题展开研讨。大家普遍感到,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古典诗词教育,涵养教师的仁爱之心,提升现代学生的道德品行,是我们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昌盛老师认为,古典诗词不论是内容情感,还是语音审美,都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石,并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培育家国情怀,可以以古典诗词为抓手。

640.webp (1).jpg

       培育家国情怀,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是让学生对祖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光芒、文化魅力有真切的体验,并借此养成德性——因为审美,获得了愉悦和洗礼,于是就产生了认同,继而便有了价值观的建立,最后才能让心灵栖居在自己的祖国文明中。

        从诗歌内容入手,培育家国情怀。古典诗词的抒情性是普遍强于其他文体的,而所抒之情小到情绪大到情怀情操,体现的是中国文人共通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人格,他们基本上共享一样的伦理价值体系和学术文化资源。儒士是诗人群体的主流,珍惜光阴、积极用世、秉守正道、崇尚美善与真情的观念成为古典诗词的轴心。尽管有时会流露出怀才不遇、忧谗畏讥、借古讽今的消极情绪,根子上都是修齐治平的抱负与关怀。古典诗词何以成为家国情怀的教育抓手?因为诗词内容和情感的基石就是家国情怀。目前,我们正开展一些教学探索,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为中心,展开两类诗词专题研究课。一类以诗人为线索,如陆游诗作专题;另一类以题材为线索,如羁旅迁谪、边塞、咏物、讽喻、怀古诗等,无论哪一类专题,都能升华到家国情怀。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譬如参观诗人故居、纪念馆等,但当地资源毕竟有限,诗词研读往往能借助游学展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游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诗为主体的语文游学课程,我们曾组织学生沿着杜甫西南漂泊的路线游学,与诗人的伟大情怀近距离接触;另一种是以诗为伴的综合游学课程,我们将与当地文化、历史相关的诗词编入游学手册,学生会在泰山诵读杜甫的《望岳》、梅尧臣的《登泰山日观峰》,会在辛弃疾故居诵读“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词句。从诗歌形式入手,培育家国情怀。在诗词学习中,能够激发家国情怀的审美客体除了作品内容和情感,还有它们的载体——诗词这一精妙至极的文学艺术形式。诗词的句式、句法、声律、押韵方式,其实都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如好事成双、和而不同、高低相和、阴阳并济、稳健精工、中正平和,等等。

640.webp (2).jpg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有一门选修课叫古典诗词写作,它从创作的角度讲解古典诗词,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方法。每周一节80 分钟的课,每学期14 节,分近体诗、古体诗和词创作3 个板块,3 位青年教师每人负责一个板块。学生的作品虽然还不成熟,但至少这门课让古典诗词活了起来,他们在实践中对文化体认得更深,因此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

         从语音角度入手,培育家国情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一定会体现在语音层面,古典诗词如此讲求格律,也正是因为诗人追求用汉语语音本体特征构建美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语音审美中,对母语的特征有更深的了解、认同,并为之感到骄傲。诗歌中音律的美感是真实存在的,且独立于诗歌内容。古典诗词如何用汉语语音创造美感?首先是押韵,然后是平声-仄声的组合出现,使诗歌充满长短、高低、缓急的规律性变化。我们的语音传递和承载着这个民族共同的审美、情思和生命体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这不正是一种家国情怀吗?古典诗词吟诵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是基于汉语语音特征操作的,如果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方法,他们就能自己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吟诵唐诗,也能根据《碎金词谱》吟唱宋词,还能吟唱自己创作的诗词。何况吟诵也更适合古典诗词的演绎,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春季论坛合影






编辑 | 刘洁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