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颍惠:书院是文化形成之地

时间:2017-12-07 浏览:590

640.webp.jpg

作者:吴颍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

编者按



        古典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核直指“家国情怀”。4 月27 日,正值孟子诞辰,在敬德书院2017 春季论坛上,专家、学者、教师围绕“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主题展开研讨。吴颍惠院长从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教育奇观——书院入手,指出了书院兴衰与文化兴衰之关联,并以敬德书院为例,探索了现代书院重新担负人文教育功能、延续传统文化的可行之途。

640.webp (1).jpg

        谈到中国古典诗词,就不得不说到书院。书院从唐朝兴起,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 余年,历经了从民间私人办学到被官府纳入体制,从思想争鸣到终因言论而获罪被禁的曲折历程,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教育奇观。伴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经过历史洗礼的书院重新焕发出时代光辉,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作为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教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书院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讲学、祭祀、藏书。其中,书院讲学提倡自治与自主讲学。许多知名学者以书院为基地,探讨学术、讲授经文与传播儒学思想,他们对传统文化典籍不是宣讲式注释与解答,而是着重阐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强调个人的修养以及思想和学术修为。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书院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孕育场、灵魂安憩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圣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的衰落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精神的衰落,导致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即教育方式的失落。胡适曾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为了延续曾经断裂的传统文化,担负起人文教育的功能,现在又有一些现代书院重新兴起,希望借此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师德、安顿师心。尼山圣源书院院长牟钟鉴先生认为,书院是弘扬国学的一种形式,国学是书院教育的内容。书院在培育国学人才、养成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风尚、传播民族文化上花大力气,必将得到社会认可,而且有着光明的前途。在我们眼里,书院是中国文化生命所系,现代书院精神的培育就是要高举人文大旗,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书院是正气仁义养成之地,书院对人格的塑造、社会的影响、责任的担当,如流水般润物无声,用晨诵暮省、会讲论辩、古圣先贤的教诲将人间正道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刻在修习者的灵魂里。无数书院学子不论富贵还是清贫,不论高居庙堂还是退守书斋,始终意诚心正、修身以正、率身以正,始终行走正道、传播正义、弘扬正气。书院是君子之风兴起之地,为师者的儒雅静气培养提供文化场所,帮助教师“守心灵一方平静,悟师道千古儒风”。

640.webp (2).jpg


        以北京海淀敬德书院为例,短短两年多时间,上百位学者走进书院讲学论道,百余场学术活动吸引了上万余人参与,书院学刊、编著、教材、文集、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库,为教师搭建一个静心研习、敦学潜修、积淀学养、涵养德性的学习平台。书院是文化精神形成之地。《大学》篇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敬德书院把明德至善与通变求新的人文精神作为办院追求,坚守“进德为本、诚敬致用”的院训,在发展中处理好承接传统与观照现代、立足本土文化与融汇西方文明、保持自主学术创新与服务社会教育实践等关系,培养开放、包容、独立、重道、爱国的新时代书院精神。


        如今,书院成为传统思想的传播基地、文化学术研究之地、仁爱之师培养之地。我们让教师在这里“学儒、修儒、行儒”,做到通达事理、知行合一,清除人与人争斗的“戾气”“怨气”,培养有德行、有底气、有文化的仁爱之师。


        敬德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书院的现代“升级版”,继承了传统书院读书、讲学、研学和文化传播等功能,同时在努力探索新型教师国学培训体系,作为现有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人格成长和修身养性的文化教育场所。教师通过研修课程、学术课程、读经课程、会讲课程、游学课程等,让他们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我们要营造这样的一种气场,让中小学教师在读经诵典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儒学文化的深邃,在听曲赏琴中领悟人生玄妙,在品茶论道中倾听内心呼唤,涵养教师的仁爱之心。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编辑 | 刘洁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