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杰:开源导流 激趣承波

时间:2017-12-07 浏览:644


640.webp.jpg

作者:袁丽杰(北京市十一学校)


        广袤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铸就民族灵魂的根本,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如何从泱泱传统文化中汲取与语文学科教育相结合、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内容,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动力?就这些问题,十一学校初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做了一些探索。

640.webp (1).jpg

一、开源——甄选文化教育的内容

        内容上的“开源”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首先,深入开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中,有精心选取的文言文、古诗词、古典小说单元。在进行这些单元的教学时,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精选。


        同时,提炼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会提炼生活中遇到的传统节日节气、家庭伦理、文化礼仪等,适时进行点拨。


        再有,汲取社会实践活动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包括游学、博物馆参观、职业考察等。



二、导流——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当确定了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后,我们怎样把这股清流引入到学生的心田,让这样厚重的内容适合十二三岁孩子的接受能力,使得他们乐于去学,有兴趣去探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秉持课程意识、学生意识、现代意识,精心设计了以下内容:



课程设计

        根据学段特点,在小学段(10天)期间,我们设计了小学段国学课程(“成语英雄”“谜语猜猜猜”“中华好诗词”“汉字大会”“这里是北京”等)。依据学情特点,在初三年级的晨读时间,设计了“早安十一”文化视频课程。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有困难的学情,我们在每周设置了文言语段扩写课程。


活动设计

        初中的孩子,年龄上还是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些能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热情的活动,如“赛诗会”“为你读书”“文言PK大赛”“书文写韵”等等。在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时,我们设计了“《水浒》闯关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深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40.webp (2).jpg



作业设计

        依据学生习惯养成特点,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业设计,采取了连续性与聚焦化相结合的方式。文化的浸润需要长期性,所以在学习计划中每周有文言、古诗积累作业;还设计了一年的节日、节气手抄报汇集,寒暑假连续的学习任务安排等。同时,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专业知识的内容,我们聚焦设计,如写诗填词、古典小说阅读等。

640.webp (3).jpg



空间设计

        现代环境创设的设计理念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学校教学的地点已固定,现有空间不可能再扩大,但我们的设计视图可以尽可能让空间延伸,发挥教育的效力。我们在学科教室和走廊上张贴传统文化海报,让环境的熏染能为学生的学习助力。

640.webp (4).jpg



互联网+传统文化设计

        文化经典是有绵延至今的生命力的。在互联网时代,怎样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让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释放出来?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我们用“问卷星”做古典小说的异地闯关活动;用公众号推送学生“书文写韵”的作品;用朋友圈展示的方式扩大学生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影响;推荐学生用古诗文作为手机桌面背景,强化记忆;使用手机上传统文化APP进行学习等等。


640.webp (5).jpg



三、承波——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当我们从课程意识、学生意识、现代意识上着眼去设计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时,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潜滋暗长,输出了大量融入情怀的学习作品。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致力并逐步探索的课程。我相信,当我们将涓涓细流引到学生的心田时,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传承我们文化的沧溟之波。


        当然,仅在语文学科领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幸运的是,海淀区教委为教师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培训”系列课程,并在敬德书院开设了各种国学课程。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将继续不断地丰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用醇厚的传统文化来浸润学生们的心田。


640.webp (6).jpg

第一分论坛专家及代表合影






编辑 | 刘   洁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