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翎:用汉字点亮智慧心灯

时间:2017-12-07 浏览:913



640.webp (38).jpg


作者:刘叶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一提到国学,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大多是具象文化。比如书法、国画、民乐、诗词、中医、古代建筑等等。其实这些具象文化中隐含着的抽象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故宫有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而在这两个大殿之间是交泰殿。这些建筑的名字,就渗透着丰厚的文化意味。乾坤代表天地,交泰殿在中间,含《易经》里的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还有我们所读的那些忧国忧民的诗句,就带着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其实这就是从具象文化中看到了背后的那个魂,那个根。” 


做为人大附小的专职国学老师,我执教国学课程已三年。通过本文与大家交流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心得,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执教国学课程的缘起;

二、国学课程的内容;

三、国学课教学的形式;

四、教学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认识传统文化。



我为什么教国学? 


我之所以选择、并且至今乐此不疲地弘扬传统文化,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国家政府、教育部近些年已经把弘扬传统文化提到日程上来,明确指出要建立文化自信,关键还要落到实处。文化自信怎么建立?前提就是要先让我们的学生清醒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伟大和必要之处到底在哪里,明理之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并且得到益处。遵循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我相信在学生们的心中,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才算是扎下了。作为老师,我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学生。 


第二,我曾有幸参加过敬德书院开设的《孟子》读书会活动,聆听了梁教授、彭教授等专家对《孟子》这部经典的解读。其中,专家们所讲的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性善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能像高等学府的学子一样,得到教授们的指导和点拨,这个机会难得。可以说敬德书院为我教授传统文化课起到了助缘的作用。 


第三,2006年,我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渐渐走出了对国学教育认识的误区。我是七零后,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系统教育,不知道传统文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经过这十一年的学习践行,古圣先贤的经典已经渗透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我的行为习惯,纠正了我很多不良的习气,现在的我成为了一个身心比较和谐的人。 


第四,作为教育者,的确要认识到“普世价值”教育的意义。我们发现,现代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古代教育懂得追根溯源,如果面对问题只下表面功夫,就好比一棵树的叶子黄了,你只把黄叶掐掉,却不知是根出了问题。不从根本下手,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经典不是空中楼阁,是可以拿来用的。事实证明,经典的确可以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很多学生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并从中受益。 


基于此,2014年,我向学校主动提出申请,成为专职的国学老师。我们校长同意了。一个人,教传统文化,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循。校长笑称我是自讨苦吃,但我信心百倍。这个自信的力量不是凭空而来,是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得来的,我对这种教育力量充满了信心。 

640.webp (39).jpg

“教什么”和“如何教” 


我授课的内容是与我爱人共同开发的。他是学校的书法老师。他在讲书法的时候,不仅讲技法,还要联系到汉字的义理,学生也总会被汉字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我当时也非常感兴趣,于是在他的指导下,我们俩就开发了现在这个课程,叫《汉字里的国学》。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我们以为对汉字很了解,其实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汉字背后深藏的内涵。当我们认识了汉字的本义,明白了祖先造这个字的初衷后,才能知道先祖的智慧和高明。这也是读懂古文的最基本要求。我就从汉字入手,让学生通过明白汉字的本义,来体会汉字所传递的信息,从这个信息引申出跟这个字有关的经典名句,然后体会名句中所表达的含义;紧接着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用鲜活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圣人所说的话在几千年历史的涤洗之下依旧发人深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当前社会,我们如何古为今用,让祖先的话能够帮助到自己。 


拿最近一节课举例。我要讲善良的“善”。在讲这个字之前,我先从另外一个字讲起,就是“羊”。这个“羊”字,我讲了整整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汉字的演变史;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汉字的书写形式?隶变的意义是什么?羊最初在《说文解字》当中是“祥”,吉祥的“祥”,为什么古人认为羊代表吉祥?所涉及的经典有哪些?我还介绍了青铜国宝“四羊方尊”,这个被认为是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到底有哪些坎坷的经历? 


讲完“羊”以后,才讲善良的“善”。善字最初带“羊”这个部件,因为羊代表吉祥,善良的人会有福祉,我们可以在经典里看到这样的叙述。“善”两边有“言”这个字,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人和人生活中是必须要沟通的,你说出来的话要做到不伤人,要让人感到舒服,要传递一种温度,这是最起码的善良。再有,善分很多种,这些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深意?有怎样的故事可以说明?参考的书,就是明代经典《了凡四训》的部分内容。这节课上完之后,学生想得就会比较深,在心里至少会种个善良的种子,养成做善事的习惯。因为经典用诸多的实例证明,多行善事,最后必定能给自己带来福报。 


我们设置的课程模式就是先认识汉字的本来面目,然后去读经典,读过经典之后,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理后一定要去实践。实践是为了什么?实践是为了幸福和喜悦,我们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这个。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所在。通过这些,达到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 

教学效果 


这个课程面向的是我校四五年级的全体学生,加上分校,我一个人教60个班,共约2400个孩子。既然是一个人来教,一个班一个班教不可能,所以每节课是四五个班一块儿上,每节课大约200个学生。学校多功能厅就是我的教室。学生对未知的内容是很感兴趣的,课堂听讲的效果不错。同时我也要求自己,每次课绝对不拿稿子上台,要把所有要讲的内容背下来,要直接与孩子的目光对话。 


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举个例子,我校有个年轻老师,我讲课时,她都跟着学生坐在一起听课。我向她推荐了《弟子规》,在这以后,他们班就严格按照《弟子规》当中所说的来实践。我所说的严格,就是她能每天每时每刻践行,而不是想起来才用。五个月后,班级的风貌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改变,班级管理完全是靠学生自觉了,不再需要老师操心。讲完“善”字后,课上我号召日行一善。这位老师马上践行,让学生记录一天一善。他们班还有了自己的《积善本》,里面记载着:有的同学回家主动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有的同学晚餐时把五个鸡翅中的其中四个让给弟弟吃。这不就是《论语》里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吗?这就是落实。 

640.webp (40).jpg


还有,我第一次在分校亮甲校区上国学课《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之后,老师让孩子们写下感想。有的同学写道:这节课我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好人,我一直以为我不聪明,但通过这堂课,我知道智慧是可以后天学来的。还有的同学写道:我一直以为一个人有一个好智商就够了,可是我错了,人需要的是智慧和道德。我理解了怎样做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那么伟大,国学是什么?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却将中华民族的历史隐藏其中。 

让更多的人学习国学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我开了两个微信群,用业余时间讲授国学。第一个是去年11月开的,是为了满足六年级孩子学习国学的需求,因为六年级就没有国学课了。后来发现,给学生讲还不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如果家长不认可,那么对学生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在今年1月1日,我又开了第二个群,这个群在4天内达到500人上限。听众的年龄跨度非常大,最小的5岁,最大的79岁。讲的内容,基本上大众都能接受,我也觉得很有意思。 


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给她暖被窝,原来一直顶嘴,现在变得很懂事。有一个退休老师,已经整70岁,每次都认真听,还给我写评语。我校一个孩子的陪读阿姨也跟孩子一起听课,觉得很受益,现在在某个幼儿园里教小朋友传统文化。学生和家长们每次都听得非常认真。 


已经教授了快三年,我整理出相关的内容,大致分四个模块。目前这个课程已经达到了50节课左右,涉及汉字132个。按照每个汉字所传递的智慧,每一节课都有相关的经典引入、经典诠释以及事实证明。目前初稿还在修改和完善当中。 


国学其实是一套培育人的体系,它启发我们的善念,令我们感受到各种温暖,然后回馈。学习和践行古圣先贤所说的道理其实源于一个字:信。没有信仰的生命是迷茫的、痛苦的、浮躁的,要努力去寻找让自己心灵安定的基石。面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是时候思考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了:我们的根本在哪里?拿什么证明我们是中国人?但愿每一个教育者都不忘初心。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成长的这棵大树能悄悄发芽,开满智慧的花朵。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能够拥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640.webp (33).jpg

2017春季论坛第一分论坛专家合影








编辑 | 刘   洁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