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兰亭序》而一窥行书笔法门径——唐一岚

时间:2016-04-23 浏览:1935

  摘要《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325日,伴随着满山杏花的芬芳,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书法赏析与创作培训课程三期第二次课程正式开讲。邹方程教授带领着海淀区40名中小学的书法老师开启了书法学习的新篇章——行书《兰亭序》的学习。


  学员们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坐在明德讲堂聆听邹教授的精彩讲解。思路也随之进入到那流觞曲水之间……“书圣王羲之和《兰亭序》自古以来是书法爱好者津津乐道之事。但当代人对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历史却知之甚少。


  一、一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王羲之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二、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修禊为古时习俗,每年三月上巳,人们集水边沐浴,以祓除邪气,消灾免祸),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兰亭序》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同时作者借此也抒发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即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邹老师带领学员们学习的便是神龙本的笔法。


  三、书学之要仍旧是:笔法笔法,指操控毛笔并使笔毫在书写材料上运动变化从而写出具有一定形状、力度、美感的笔画的方法技术。笔法饱含三个内涵:操控毛笔的方法技术,笔毫的运动变化,以及写出笔画的形状效果。自古以来,笔法一直被看作是书法最神秘、最玄妙、最关键的方法技巧。学习者要想达到较高的水平,必须要解决的是笔法问题。笔法学习主要依靠师徒口传手授。本节课邹老师给大家介绍的双钩填墨法,形状分析法等书法学习方法,引领学员慢慢走入了《兰亭序》的世界......双钩填墨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保持原本的笔墨情趣和神态风韵。双钩填墨运用到中国书坛可谓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兰亭文集序所有版本,包括最为有名的神龙本定武本等,绝大部分出源于双钩填墨。其它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平安三帖,即《平安》、《何如》、《奉橘》帖,真迹无留下,人们所见的也是唐人的双钩填墨本。奈良时代流入日本的《丧乱》、《二谢》、《邵儿》、《左边》、《得示》五帖,与《哀祸》、《孔侍中》、《忧悬》三帖也是唐人之摹本。笔法训练在邹教授看来:书法练习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固然是重要的,但真正掌握笔法还需要长期刻苦的训练和体悟,在这一点上学书者没有捷径。为此本节课邹教授笔法传授与训练重点放在了横向顿起顿收竖向顿起顿收的指导上,使学员们,特别是没有基础的学员收获颇丰,初步体会到了行书笔法的独特之处。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