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与身心健康

时间:2018-01-19 浏览:1165
640.webp.jpg

作者:胡斌(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

一、古人对于书法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论述

      书法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艺术活动,由于书法在进行中的特殊的动作过程,长期的书法活动对人的生理、心理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

       古人的书法理论中多处提到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一般认为,书法运作的情境及过程能使书写者产生愉快、轻松、清虑、专心和舒散等心理反应和状态。这也就是一般人认为书法可以令人达到修“身”养“性”的心理和生理效果的原因。事实上,在书法书写时,书写者的心理准备,情绪稳定,注意集中以及手指灵敏都是写好字的重要条件。同时,书写的整体活动对书写者身心的有利影响,也是古今书法家体会颇深的经验之谈。

       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意恣情,然后书之。”虞世南《笔髓论》:“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张怀瓘《书断》云:“鄙夫书翰无功者,特有水墨至积习,常清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 孙过庭《书谱》:“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赫经《论书》云“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潘之淙《书法离钩》“书者,心画也,毕先乎心,而后乎手,内而理乎己之心,外而尽乎古之法心,而致乎手之正法,而致乎笔之妙。”

       这些对于书法的理论是古今书法家在书写方面的体会,从生理方面来看,写字要求正确的姿势,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执笔要指实、掌虚、背竖、腕平、肘起,若全部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对书法有所体悟。因此,历来书论均认为书写之前,不要紧张,要轻松、安详、自然,通过全身的调和,顺乎人的本性,这样才能把字写好,如果受到外界事物干扰,即使有最好的书写工具也是写不好字的。因此,在书写活动过程中,强调精神专一、松静自然。强调书写前要澄心定志,调和情绪,以便达到最佳的心境,这和儒、道、佛三家的修身养性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人的松静自然和精神专注的状态,通过书写过程的运作以达到身心健康的作用。


640.webp (1).jpg


二、现代人对于书法与身心健康的体会

       赵英山在《书法新义》中所说:“书法可以收摄身心,每天有许多工作,或劳心,或劳力,作完之后,心力交瘁,精神游移,身体亦异常疲倦,唯有写字,在注意不注意之间,略为写几页,收摄精神,到一个静修的境界,身心自然觉得安泰舒畅,所以要想收摄身心,写字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沈尹默在《习字的益处》中也曾说过同样的话:“一个忙于工作的人,不问是脑力劳动,或者是体力劳动,如果每日能够在百忙中挤出一小时,甚至半小时或二十分钟的时光也好,来练习书法,我相信不但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可以养成善于观察、考虑、处理一切事情的敏锐的和凝静的头脑。”

        蔡明富根据唐宋元明清五代共132位书法家的寿命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唐宋元明清等五代书法家中,40至50岁者有三名,占2.3%;50至60岁者22名,占16.75%;60至70岁者有41名,占31.1%;70至80岁者有39名,占29.5%;80至90岁者有25名,占18.9%;90岁以上者有2名,占1.5%,总平均寿命达69.4岁。

       此外,有关学者用现代医学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历史上140名书法家和文学家,特别是诗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书法家平均寿命高出了11.9岁(引自欧阳中石,1990)。亦有人将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同著名高僧作比较,在28人当中统计显示:书画家平均年龄79.7岁,高僧平均年龄66岁,由此可见,书画活动比高僧参禅修行更有利于健康,(引自徐希平,民83)。现当代书法家中高寿者更是不胜枚举,沙孟海、赵朴初、董寿平、萧娴、于安澜等享年都在90岁以上。以上所举并非都是巧合,他们之所以长寿,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仅仅归功于书法。然而不容否认,练习书法,怡心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裨益。


640.webp (2).jpg


三、书法养生的理念

       书法养生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使得指、臂、肩、背、腰、腿部的肌肉均得到了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书法体现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中医“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通过这样的书写过程,书者全身血脉畅通,心气平和,五脏协调。“神为形之主”,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者静也,淡者安也,这里就要求人心里安静,“无思想之患”精神守于内,则疾病难以入侵;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所表述的也是相同的意思。练习书法正可以使人处于这种“虚静”状态之中。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即“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志精神”。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中,有所谓澄心静默疗法,是通过静坐或静卧,以内忘思虑,外息境缘,精神清静宁谧,使人病气衰去的方法,适用于治疗思虑劳心过度所致病变,以及某些慢性疾病。诚如《友鱼齐医话》中所记载的:“蒋先生患病,积血岁不起,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方自随。闭目叠足。默生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沈病已霍然去体。”书法正属于澄心静默一法从这一角度来看,书法与“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宗门武库》)的佛家禅定功夫并无二致,又与讲究调息、凝神入静、以意导气,通过养气来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的气功如出一辙。书者在这种动静结合,脑体结合的运动中,达到了五脏协调,心身统一的境界,因而对于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书法是一门“乐其心”的艺术,这一认识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的。正如有人把书法的养生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因此,学习书法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深厚的价值。

640.webp (3).jpg






责编 | 刘静静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