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三百千——梁静

时间:2016-04-23 浏览:1988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合称“三百千”,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得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三百千作为过去集中识字的开蒙书籍,在现代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人能真正读懂,读透。小学时代的我,学校不教授这几本教材,我从爸爸泛黄的笔记本上初次与它们相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弟子规》《改良女儿经》《二十四孝图说》等等,看得一知半解,还经常读错字,此后再也没有接触过。

       有了宝宝之后,我把《三字经》《弟子规》当作给宝宝的开蒙读物,从抱着她的时候给她读,到她大一点了,给她看动画版的,跟着她一起学了起来。这里面的学问可真大啊!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包罗万象,最重要的还是教小孩子怎么做人。

       这次聆听张教授的讲座,更使我获益匪浅。张教授不仅仅是一句句解释意思,更是高瞻远瞩地帮我们理解文字背后的教育规律。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是教育的内因;“性相近,习相远”是教育的外缘;“苟不教,性乃迁”是失教的后果;“教之道,贵以专”是教育的关键;“昔孟母,择邻处”是母教的先入;“窦燕山,有义方”是父教的跟进;“养不教,父之过”是父母的天职;“教不严,师之惰”是师教的职责;“子不学,非所宜”是学子的本分;“幼不学,老何为”是失学的后果;“人不学,不知义”是学习的内容;“亲师友,习礼仪”是学习的开端;“首孝弟,次见闻”是学习的次第;“知某数,识某文”是知识的分类。张老师分析得太有道理了,可是以前绝没想到从这个角度考虑《三字经》,让我们对三字经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高度。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识字启蒙教材。我本人也从未过多思考过《百家姓》里面有什么大学问,可听了张教授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原来这里面的学问太大了!

        原来姓和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以母系为主的杂婚制的原始人群中,姓是用来标明血缘关系的,姓字的结构由女和生组成,表示凡由同一女子所生的同属一个姓。同姓不能通婚。随着社会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男性权力增强。一些显赫的男性头领为了区别同一母系的其他男子,便为自己确定一个称呼,这就是氏。氏主要用于区别贵贱。随着父系一统天下,姓与氏就合二为一了。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古代人的名字也是不能随便起的,相当有讲究。有名、有字、有号,姓是生下来定了的,名是老祖宗排的,字也是别人起的,只有号是自己起的带有强烈的性格特征。古人起名,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可不像现代人这么随随便便。


        据传周兴嗣编《千字文》一夜发白。一千个字不重复,编排有序,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并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音韵谐美,令人称绝!课末老师播放的钢琴伴奏童声吟唱《千字文》,听得我热泪盈眶,暗下决心:等我们班学生背完《琵琶行》,接下来一定要背《千字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