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开基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讲

时间:2016-04-23 浏览:1864

       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础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真正懂汉字吗?汉字的发明、汉字和其他文字的区别、汉字是否是机械的符号、汉字应不应该简化、汉字如何学习最有效,这一系列的问题令人不得不思考我们是否真正懂汉字。

       2016年3月24日,张之锋教授以“文字开基”为主题带我们走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讲。


      张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学习文字简史,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甲骨卜文、钟鼎金文,到小篆统一、隶草行楷。在讲解同时,出示了许多实物图片,他谈到,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我们从这些载体中,领略了中国文化。张教授以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例讲解文化,“盘”本来是商汤的洗澡用具,但是在洗澡用具上刻这样的铭文,实际上是提醒人不仅是时时要保持身体的洁净还要时时保持精神的洁净,“新”即澡雪精神。

      了解了文字简史之后,张教授带领大家溯源汉字的构造,将六书造字一一讲解,重点介绍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法。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张教授结合一个一个字例进行渗透文化的讲解,先出示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写法,然后对比出现今天的简体字。在讲解象形字时,以《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为法,将象形内容一一分类出示例字:仰观象天、天文;俯观法地、地理;观鸟兽文、动物;与地之宜、植物;近取诸身、人体;远取诸物、器物。一个个文字就是一个个文化符号点,张教授认为汉字是帮助人们建立一种逻辑、建构一种常识,比如“凉、冷、冻、冬、寒”等字,都有两点水,它对应天气时节的一点一点的变化,这是由认字而建立一种逻辑。比如“鸟”和“乌”,乌鸦本身是黑色的,所以不用凸显那一点,所以比“鸟”少一点,这是由字而建构一种常识。张教授谈到每一个汉字就是哲学、就是诗、就是历史、就是画。比如“燕”字,凸显了一种对称美;“学”,中间一横寓意着突破一种蒙昧状态,“人”字,表示一种谦恭等等。在介绍“祭”字时,张教授谈到,祭祀是令人有心安之所,中国人为什么惶惶不安,是现在无心安之所。现代祭祀是献花,过去是献肉,献花是不懂礼,是一种形式主义。他借用大家熟知的《祝福》谈祭祀,年终祭祀大典大人孩子都要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参与感,祭祀是一种无声的教化,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感恩。而我们现在生活模式的破坏,祭祀成为一种形式,没有了参与感没有了教化,令心无安之所。


       在张教授的文字讲解中,学员们亲近了汉字,知道了“生”的本意,知道了“思”的感性理性的统一,知道了“牙”和“齿”的区别,知道了“肉”和“月”的不同等等。接着,张教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说文解字序》,学员们一字一字地认真研读。张教授还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从汉字构造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姓名。

       最后,张教授列举了五四之后,许多名家对文字改革的不同看法,谈了自己对汉字改革的看法并且呼吁汉字回归正体,他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灵魂所在,根基所在。在这个春天里,我们亲近汉字,由此去重新发现和认识我们的文化。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