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本的教育

时间:2016-04-23 浏览:1457

       “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第四讲,张老师引用《礼记》的名句开篇,首先推出蒙学的意义——扎根教育。人生如大树,童年的意义就在于向下扎根,然后才能向上结果。所以,中小学教育百分之七十的用力点应在本而不在末。教育的“本”即人格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末”即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才艺教育、职业教育……但得本,不愁末。


       如何落实本的教育?要靠规矩的养成。学习洒扫应对,学习规矩礼数。洒扫应对从小学,“不学礼,无以立。”“礼”乃待人接物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和谐相处之道。中华礼乐文明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这是与西方文化核心的区别。礼仪是由内到外自然而然的散发而不仅仅是形式,礼仪之邦才会和谐、有序。


       周公制礼作乐,孔子赋予礼乐“仁爱”的内在精神使其完备。张老师将礼分为礼制之礼(基础)、礼法之礼(日常)、礼仪之礼(事件)、礼俗之礼(生活)、礼貌之礼(细微)、礼器之礼(载体)。其中礼俗之礼的意义让我感受颇深。“观风设教,化民成俗”,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果的教化。近几年的重阳节,我们村里都开展了敬老活动,慰问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奖励爱老敬老的孝子。年过花甲的母亲说,村里婆媳吵架的明显少了,年轻人争着当好媳妇呢,不然会被人们笑话呢。果真是“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礼貌之礼见细微之处,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礼记·玉藻》)礼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礼主于敬,礼缘于情,礼节人欲,礼别亲疏,礼贵于和,礼贵中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无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在学校教育中,有很多礼仪,如少先队队会的礼仪,有时心里会有抵触,觉得这是走形式主义。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课,我真正从心里认识到“礼”的重要性,懂得了“礼”有义理有内涵,不是无用的繁文缛节,而是表达心里的敬意。中国古代教育分两个阶段:小学、大学。小学知其事,大学明其道。宋代大学者朱熹亲自编纂《小学》一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今天,我们在小学教育阶段依然要重视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习做人的规矩,养成好的习惯,领悟习惯所含的精神,从而形成态度,逐渐变化心性,化为行动,最终决定命运。教我们的孩子“亲师友,习礼仪”吧,礼比空谈道德更实用。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