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概说

时间:2016-04-23 浏览:1798

  儒学中关于人性的观点众多,孟子的“性善论”又是怎样的呢?在与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中,孟子否认了“生之谓性”,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些许与禽兽相别的良明是人之本性,且“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本性之向善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什么是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称其为四端者,发源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皆扩而充之为仁义礼智,即为善。

  既然善是人之本性,为什么又有不善的行为呢?孟子认为,耳目之官小体心之官大体,不省察听任自己的感官被外物蒙蔽者是小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时时、事事省察而有所得者是君子,从其大体为大人。放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放失本心也不可怕,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修身就能回归善的本性。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异于禽兽的些许灵明。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做人就要无限接近于与生俱来的良能良知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可贵的并不是人地位的尊贵,而是在于饱乎仁义广誉施于身,满足于仁义、获得众人称赞才是真正的尊贵。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

 


供稿:敬德书院